黃青艷
摘要: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新聞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對于記者的新聞品質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如果記者存在認知偏向的話那么就會對新聞作品的品質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就表明,從事新聞工作,記者不但要具備較高的新聞編輯能力,而且真確的認知也相當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受眾奉獻出優秀的新聞作品。
關鍵詞:新聞記者;思維方式;認知偏向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78-01
新聞作品是記者在對客觀事物事物認識的基礎上所創造出的一種智力勞動產品。新聞制作的全過程中都存在著記者的思維活動,新聞記者的職業特性要求其思維特性應當與其職業特征相適應,要具備較高的思維質量,并且由于新聞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客觀事實的真實性和實效性的反映,因此,要想確保新聞作品具有較高的價值,就要求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一、新聞記者思維方式
由于新聞記者的特殊職業特性,使得其必須具備特殊的思維方式,必須符合職業特性的要求。具體來說要求其必須具備以下思維方式:首先,要具備逆向思維方式,也就是說要求新聞事件不但要對其表面的發展趨勢進行思考,而且要打破思維慣性,從反面對新聞事件的本質可進行挖掘。其次,要具備發散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指對于事物的認識不局限其發生、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要從不同的方向以思維擴展的方式來尋求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價值,從而能夠使得新聞作品達到標新立異的效果。再次,要具備辯證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新聞記者要用普遍聯系、矛盾對立統一的動態思維方式去研究新聞事件,從而能夠使得其透過新聞事件的表面現象探尋到其內在的本質規律,最大程度的體系出新聞的價值。
二、新聞制作中的認知偏向
1.先入為主。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極容易造成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偏向。這是由于新聞記者在制作新聞作品的過程本質上也屬于一種認知活動,而且這種認知活動中經常伴隨著復雜多變的信息,經常會超出記者的自身經驗。雖然新聞記者也經常對自身的知識、信息結構進行更新,但是由于其對外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會無意識的傾向于自身所掌握的原有知識。因而,原有的信息會對記者在處理當前信息時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得記者在處理新聞事件時由于過于主觀而產生一定的錯誤。
2.因果關系偏頗。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不但受到其內在特性的影響,而且外在因素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存在部分新聞記者只是注重事假發生當事人的主觀因素,而不能夠將新聞事件的發生放在一個因果關系的視域下進行考察,尤其對于外部因素的影響不重視。這樣其制作出的新聞作品在因果關系方面就會表現出一定的偏頗,從而使得個人的主觀意志被夸大,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3.固執信念。對于新聞事件的認知要能夠以全面的觀點來認識,不能夠獨斷專行,固執信念。能夠令人們印象深刻的東西總是那些能夠引起人們興趣的事物。固執己見使得新聞記者更加傾向于表達自己的觀,這樣就會使得記者在進行信息篩選的過程中會忽略一些不利的事實,影響到新聞作品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價值。
4.評論片面。在新聞制作過程中,一些記者很喜歡對新聞事件和人物進行評論,這種評論是有必要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品,使得受眾能夠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但是對于新聞事件的采訪和新聞的制作主要的任務還是要還原新聞事實,雖然新聞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盡量做到客觀和全面,但是由于受到采訪人物、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只能做到部分的真實性。因此,記者在對新聞事件不能進行妄加評論,而是要根據本新聞的采編方法要最大程度的根據新聞事件的本身作出總結性的論斷。另外,即便對于新聞事件的評論非常有必要時也不能夠對其輕易的下結論,而是要充分尊重事實,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以疑問式的語氣重點引發受眾對于新聞事件的思考。
三、削減認知偏向的措施
新聞記者要重視對于信物事件報道的質量,在實際采訪過程中要以認知偏向的主要表現為依據,盡量避免其發生,糾正自身存在的認知偏向。在新聞制作和采訪過程中首先要審視自己是否存在先入為主、固執信念等問題,一旦意識到這些要及時的進行改正,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新聞事件的客觀性。另外,新聞記者還要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不斷的提醒自己。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聞記者要想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就必須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要深入的理解思維方式和知識偏向對于新聞制作以及價值的影響,還要積極主動的采取有效措施對偏向盡量避免,從而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