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久
采秋,是指在秋天里的一種采集山貨野果的活動。山里的孩子由垂髫至總角,都喜歡跑進大山里采秋。
核桃是家鄉山里的一大特產,是成熟最早的“山貨”。“七月核桃八月梨”,農歷七月中旬前后,核桃便成熟了,盡管它們的外皮依然鮮綠。我和弟弟常常叫上東院的小伙伴“二驢子”一起去摘核桃。核桃樹大都又細又高,樹干光滑,又很少枝杈兒。一般人是上得了別的樹上不了核桃樹的。小我兩歲但比我還壯實的弟弟總是自告奮勇,我們還沒有走到核桃樹下,弟弟已經攀到了核桃樹上,一嘟嚕一嘟嚕地把核桃輕輕地扔下來。大后溝里、朱家山上、老陳大窩子、老王大崴子等地成片的核桃林里都有我們的足跡。
一回,我和“小蛋兒”哥去廟溝打核桃。那兒一棵老核桃樹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核桃串兒,每串兒都有十五六個大大的核桃。“小蛋兒”哥大我兩歲,也特會爬樹,我們沒帶家什,便割下高高的蒿子編成蒿簾,把近千個核桃捆在蒿簾里。幾天后,我們去取,核桃竟無影無蹤了!“小蛋兒”也一臉失望,還有幾分尷尬。我后悔之余說,誰吃都一樣,我們再打吧。直到多少年以后,我也沒有“偵查”是誰拿走了那些核桃。
一回,我替父親去和西隊的張叔叔到孫家溝放牛。那山邊的幾棵大核桃樹結了好多大核桃。我對張叔叔說:“您看牛,我上樹……”我照著弟弟說的抱住樹干,手和腳交替用力,腳和腿“咬”住樹干后,手向上伸去抱住樹,腳再向上挪動的要領,終于爬上了大核桃樹。然后站穩,伸手摘核桃。第一次上樹“逮”著了核桃,心里十分愉悅。可“上樹容易下樹難”,張叔叔在樹下又是叮嚀,又是指揮,我好不容易才戰戰兢兢地退到了樹下。真的是“事非經過不知難”哪!張叔叔竟“表揚”我說:“想不到你還會上樹!”
核桃成熟不久,榛子便跟著成熟了。家鄉的山山嶺嶺幾乎都長有榛林,兩年生的榛子樹就結榛子。榛子樹類似灌木,一簇一簇的,大都不到一人高。所以不用爬樹,比采核桃容易許多。于是,妹妹和她的同伴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綠綠的榛林之中,她們心靈手巧,常常比我們收獲多多。但容易中也會有風險——躲在榛林里的野蜂子常常會群起襲擊采榛子的人。我們自小就懂得,不能和野蜂子“斗”,而采取避而遠之的策略。野蜂子很狡猾,它們把巢做在很隱秘的榛樹里,輕易不會被發現。我和弟弟妹妹每次在榛林“下手”前,都先仔仔細細偵察一番,直到確認沒有野蜂子了,再采摘榛子。一次,牛蛋山西坡的榛林里突然傳出驚恐的痛苦的叫聲,弟弟說:“不好,一定有人叫野蜂子咬了。我們快去!”跑到那里,果然是村西的一個小伙伴捂著臉在叫著。弟弟上前一步,說:“別怕!我給你擠擠。”小伙伴挪開手,弟弟吹了吹自己的手,然后在野蜂子蟄的傷口周圍擠壓起來。“呀——”小伙伴叫疼,弟弟說:“我爹告訴我了,把野蜂子的毒水都擠出來,才不會腫起來,疼也就會消了。挺住,一會兒就好了。若不,你的臉會腫得葫蘆大!”小伙伴點頭,忍著。擠好后,弟弟把自己筐里的榛子倒給小伙伴一多半兒,說:“回家再用旱三七糊糊,明天就好了。”我很佩服弟弟,更敬佩爹。正是爹所教,我和弟弟妹妹才一次也沒有遭到野蜂子的襲擊。
榛子和別的山貨野果不同,采摘期很長,一直到老秋。我在深秋時節收割榛柴時,總會收獲些許榛子。它們都在貼近地面的低枝里,為成功躲避采摘者的“佼佼者”。因為它們度過了成熟期而特別成熟,黃澄澄的鮮亮顏色,皮很薄,瓤很滿很大,生吃熟吃都極香。割榛柴,收榛果,這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采秋中,采摘蘑菇是重點。在家鄉的山野里,一到秋天,便會長出榛蘑、松蘑、青蘑、小灰蘑、黃黏團子等蘑菇。多數蘑菇都是“土中生”的,也有的長在樹墩上,所以采蘑菇幾乎不用上樹,但采蘑菇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比如榛蘑的采期極短,幾乎只有一天的時間,時間過了,便“瘺”了,不能吃了。蘑菇還喜歡長在隱秘的地方,比如松蘑大多長在枯草中,很難發現。我和弟弟采榛蘑和黃黏團子還行,只要下過連雨,我們便到柞林里尋覓,榛蘑往往“逮”著了就是一片,一采就是一筐。我們知道哪里會出榛蘑的,所以常不走空。而采松蘑,妹妹比我和弟弟都高出一籌,同樣上山,甚至同樣一個地方,我們收獲甚微,妹妹卻能滿載而歸。松蘑大多長在有黑松樹的山坡上,但不是任何有黑松樹的地方都有,因而松蘑就比榛蘑珍貴,并且口感也優于榛蘑。妹妹記著愛出松蘑的地方,告訴我們:“松蘑往往是成群結隊的,不跑單幫。沒有的地方一顆也采不到,有的地方就是一片。”
采青蘑呢,全靠偶遇。有一天下午,我在南河岸上的樹叢中割蒿子,連割了幾大捆,忽然眼睛一亮:在幾米外的樹叢里,一簇銀灰色的青蘑映入眼簾。我大喜過望,忙撥開樹叢,奔了過去。是一大墩“肥頭大耳”的青蘑,足有家里的小飯盆那么大!我忙輕輕地采了下來,高興地扛著蒿子,捧著青蘑回了家。媽媽夸獎我:“竟然能采到這么大的青蘑!”媽媽沒舍得立即吃,而是把青蘑曬干了。等過年的時候把青蘑和雞肉一起燉,滿屋子飄起了蘑菇和雞肉的香氣,全家人吃得格外鮮美……
采秋不僅鍛煉了山里人的體魄,還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滿足和快樂,這些道不盡的美好構成了秋日大山里難忘的回憶。
(責任編輯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