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峰 吳紀國
精準扶貧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民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治貧方式。筆者根據國家精準扶貧精神及具體要求,就正安縣水產養殖如何實實在在幫扶農村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結合正安水產養殖生產發展具體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正安縣地處黔北高原,屬于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江河溪流393條,多為深溝峽谷,河床水位普遍較低,開發水產養殖引水利用難度較大。全縣池塘養殖面積約132.7公頃,由于地理條件制約,分布散,規模小,多為農戶或農家樂自發生產經營的休閑漁業或觀光漁業養殖。山塘水庫養殖、網箱養殖、流水養殖及其它特色養殖在正安縣受地理條件和投資因素制約較大。
全縣有保灌稻田面積30余萬畝,其中適漁面積達13萬畝。稻田養魚在正安縣經過幾個階段的推廣發展,已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平田”養殖模式,九十年代的“壟稻溝魚”養殖模式,進入本世紀初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發展到現在迎合時代要求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正安縣水產養殖品種一般分普通魚類和特色魚類。普通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鳙魚等;特色魚類有江團、黃臘丁、大口鯰、中華倒刺鲃、鱘魚等。另外還有大鯢(娃娃魚)、石蛙、牛蛙等兩棲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安縣有兩個較為規范的魚苗魚種繁育場。一個位于鳳儀鎮田生村的“正安縣水產良種場”,池塘生產面積32畝;另一個是位于安場鎮瑞濠村的“石峽河魚苗(種)繁育場”,池塘生產面積28畝。兩個場均以自繁鯉魚、鯽魚為主,引進草魚、鰱魚、鳙魚及其它特色魚類苗種進行培育,年繁育各種魚苗(種)達5000萬尾,除滿足本縣水產養殖所需要外,還遠銷遵義、銅仁、廣西、重慶及周邊各縣。近年來,隨著城鎮建設和交通運輸建設發展的需要,兩個魚苗(種)繁育場均被國家征用停止了生產。目前,正安縣水產養殖生產發展所需魚苗(種)從遵義、綏陽、湄潭、重慶等地引進。
就正安縣水產養殖環境條件,各種養殖模式因投資對象而異,各有千秋。如果實施池塘養殖、流水養殖、或網箱養殖等模式,一則基礎建設條件要求高,選址不便;二是投資相對較大,真正的農村貧困戶是沒有能力實施的。在正安縣能真正對接體現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精神,有效幫扶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水產養殖模式,當首選“稻田綜合種養”。自上世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農村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戶,大面積實施“稻田綜合種養”,才能帶動項目區貧困戶共同發展。2015年至2017在本縣實施的“村級集體經濟稻田養魚基地建設”就是以“村委會+農戶+精準幫扶”模式開展的“稻田綜合種養”對接精準扶貧政策的典型范列(實施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300余畝,其中精準貧困戶200余戶,每戶貧困戶平均增加經濟收入4200元)。在養殖品種的選擇上,以鯉魚和草魚為主。一是鯉魚和草魚在正安縣有多年的養殖和食用習慣,品種有土著鯉魚、建鯉、青田鯉等,特別是青田鯉,適應在稻田中養殖,無泥腥味,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鱗片柔軟可食,營養十分豐富。且青田鯉紅、花、黑、白等多種體色,無論是飼養、食用或觀賞都深受人們喜愛,市場前景看好。草魚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食性簡單,餌料來源廣泛,且生長迅速,個體大,產量高。二是鯉魚和草魚苗種價格相對穩定。三是正安縣養殖水域環境自然生態,水產品綠色健康。
“稻田綜合種養”是水稻與田魚在同一環境中共生的一種自我平衡的生態系統,這種系統由于不投放化學農藥,對周圍生態環境有重大的保護作用。因此,稻魚共生系統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在能力,并且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扶貧政策有機聯系。稻田綜合種養所體現的生態文明思想也是“鄉村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具體條件開展游釣、餐飲、觀光等休閑漁業,把農村原生態的田園文化與魚文化美景展現在世人面前。田園風光作為農旅結合的新型旅游形式,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人們渴望在鄉村環境中放松心情盡享田園生活輕松與愜意。稻田綜合種養是正時代發展的需要,在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豐富鄉村生態旅游,對接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等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精神,各級政府和機關部門應集中經費用于稻田綜合種養扶貧項目的技術推廣、指導服務和良種使用補貼。積極整合農業、水利、旅游等項目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在稻田綜合種養資金投向上,以農發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綜合開發資金給予大力支持,鼓勵社會閑散資金投入,抓好示范,強化服務,在行業內全面掀起稻田綜合種養精準扶貧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