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濤
近幾年,隨著草莓需求量不斷增大,草莓設施栽培面積日益擴大,效益迅速提高,但栽培設施內高溫多濕,為病蟲害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造成草莓品質下降,影響草莓設施生產的經濟效益。為進一步提高草莓設施栽培的品質,加強草莓設施栽培病蟲害的防治,筆者對草莓常見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
屬真菌病害,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漿果、果柄和葉柄。發病初期,葉背面局部出現薄霜似的白色粉末,此后很快擴散到全株,隨病情加重,葉向上卷曲,呈現湯匙狀。該病屬于低溫型病害,適宜發病條件為溫度15~20 ℃的高濕環境。病菌靠空氣傳播,整個生長季節均能發生。
防治措施:合理密植,控制氮肥施用;及時清除老病葉、病果,帶出集中深埋。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噴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周噴藥1次,交替用藥。開花后停藥。
屬真菌病害,是草莓生產上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分布較廣,全國各草莓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危害花和果。開花后即發生,造成花序干枯。早期可感染葉柄、葉片、花蕾、花、果梗。漿果發病常在近成熟期,果面出現灰褐色水漬狀病斑,后期變黑褐色,造成果實變軟腐爛。適溫高濕條件下易大量發生,病菌通過傷口侵入,造成發病。
防治措施:控制氮肥和澆水過多,防止徒長,注意密度不要過大,以免形成高濕環境;及時摘除病果和枯葉,集中帶出設施外燒毀和深埋。現蕾前用50%速克靈或50%多滿靈、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噴霧防治,一般7~10 d噴藥1次,共噴2~3次,交替使用幾種藥物,以防止產生抗藥性。開花前可用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嚴重時每隔10 d噴1次。
草莓設施生產上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出現淡紫紅色小斑點,隨后擴大成圓形病斑,中央棕黃色,后變灰白色。該病屬于高溫型病害,28~30 ℃的高溫高濕環境適宜發病。
防治措施:及時清除老病葉、病果,帶出集中燒毀,清除病原;加強水分管理,減少氮肥施用量,避免設施內出現濕度過大的環境條件。發病初期可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花前可噴1次等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液。每隔2周噴藥1次,以上藥劑交替使用。
屬真菌病害,形成多個紫紅色小斑,隨病斑擴大,變成橢圓形,沿葉脈構成“V”形病斑;病斑進一步擴展,中心部分變黑褐色,周圍黃褐色,邊緣呈現紅色或紫紅色,病斑上有明顯的輪紋。該病屬于高溫型病害,28~30 ℃的高溫高濕環境適宜發病。病菌靠空氣傳播。
防治措施:及時清除老病葉、病果,帶出集中深埋,清除病原;注意通風換氣,降溫降濕。發病初期可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周噴藥1次,以上藥劑交替使用。開花后停藥。
主要刺吸草莓未展開嫩葉中的汁液,使組織和葉綠素受到破壞,葉片發育遲緩,長出后皺縮,嚴重時葉片呈現鐵銹色,葉片發紅。紅蜘蛛主要發生在春旱、伏旱、秋旱嚴重的地區,1年可發生8~10代,在溫度較高的干旱環境下發病較重。多以雌成蟲棲息在草莓的老葉、土塊縫隙和匍匐莖上越冬。
防治措施:及時摘除老葉,鏟除雜草,帶出田園集中燒毀,減少紅蜘蛛的越冬蟲源和場所;加強水分管理,避免出現干旱的環境;在設施內放養瓢蟲、草蛉等紅蜘蛛的天敵,抑制紅蜘蛛的大量發生,效果較好。開花前噴灑40%三氯殺螨醇乳劑2000倍液、40%蚜螨凈1000倍液(可兼治蚜蟲)、0.2~0.3°Bé石硫合劑;采果前,噴灑殘留度低的藥劑20%增效殺滅菊酯5000~8 000倍液和阿維菌素。采收前15d停藥。
主要是桃蚜和棉蚜,蚜蟲主要群集在草莓的嫩葉上,刺吸汁液,吸食后成褪綠的斑點,造成葉片卷縮變形,嚴重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另外,蚜蟲還是多種病害的傳播者。蚜蟲在草莓植株的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棉蚜1年繁殖20~30代,桃蚜1年繁殖10代,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繁殖速度快,危害嚴重。秋末,隨溫度降低,葉片枯萎,以有翅蚜遷到附近植株的老莖或枯葉下產卵越冬或直接在草莓莖和老葉下產卵越冬。
防治措施:及時摘除老葉,鏟除雜草,清潔田園,減少蚜蟲的越冬蟲源和場所;在設施內放養七星瓢蟲、食蚜蠅、草蛉等紅蜘蛛的天敵,防治效果較好。花前噴藥1~3次,花后盡量不噴藥,采果前15d一定要停藥。所用藥劑有50%敵敵畏1000倍液、40%的抗蚜威1500倍液、50%避蚜霧2000倍液、40%蚜螨凈1000倍液(可兼治紅蜘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