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娜 付金珍 吳紅霞
棗強縣地處黑龍港流域屬華北地區冀棗衡漏斗區,地下水超采嚴重,水資源極度匱乏。 根據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衡水小麥節水多抗綜合試驗推廣站工作任務,為探討“前精后簡”優化栽培模式應用效果,即通過精細整地、足墑、適期、適量播種、播前播后鎮壓和科學施肥等農藝措施,促使冬小麥形成足夠群體和冬前“壯苗”,實現麥田群體充足、個體健壯;以此為基礎,春季灌水減為在小麥拔節后5~10天灌溉一次,促使小麥分蘗兩極分化,使株小麥均有主莖和一個大蘗成穗,保證后期產量,特安排了冬小麥“前精后簡”優化栽培模式試驗。
試驗地點設在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黑龍港衡水小麥節水多抗綜合試驗推廣站示范基地棗強縣恩察鎮西七吉村李希朝麥田。土壤為輕壤質褐土化潮土,有機質1.58%,速效氮108.1ppm,速效磷19.4ppm,速效鉀136ppm,PH值8.5,常年產量為小麥500kg,玉米600kg左右。
參試冬小麥品種:衡4399。
本試驗采取對比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A)深松+優化施肥+減灌(全生育期灌水兩次冬前和拔節后5天各灌水1次)、(B)旋耕+優化施肥+減灌(全生育期灌水兩次冬前、拔節后5天各灌水1次、)(C)旋耕+常規施肥+常規灌水(全生育期3次灌水冬前、拔節期、揚花期各灌水1次)。不設重復。每個處理3畝地,設10m保護行。
處理A和B:底施多肽復合肥(16-20-9)30kg/畝,尿素5.7kg/畝,二胺3.3kg/畝,KCl12.5kg/畝,1.5袋多功能菌劑,80kg精制有機肥。處理C:底施史丹利氮磷鉀復合肥(15-20-5)37.5kg/畝,尿素5.2kg/畝,Kcl9.4kg/畝;2016年10月11深松、旋耕、鎮壓;10月12日播種,播量12.5kg/畝;2017年4月15日澆水,處理C追施尿素17.4kg/畝;2017年5月5日處理C澆灌漿水。
多肽復合肥、多功能菌劑、精制有機肥由河北農業大學提供。
調查項目,基本苗;越冬期的單位面積莖數、單株分蘗、大蘗、次生根、株高、葉齡;起身期的單位面積莖數、單株分蘗、次生根;拔節期、抽穗期的單位面積莖數;成熟期的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理論產量、實測產量。

表1 越冬期調查表

表2 小麥起身期、抽穗期調查數據

表3 成熟期調查表
通過田間調查可以看出與傳統種植模式(C處理)相比,采用“前精后簡”優化栽培模式(A處理),由于A處理可在播前為冬小麥創造良好的養分、水分條件,使冬小麥形成足夠的群體和冬前壯苗,處理A畝總莖數比處理B、處理C分別高16.2%、20.4%,保障了冬小麥越冬。返青后,雖然處理A和處理B僅有春季1水,但由于緩釋氮肥和多功能菌劑的雙重作用,可最大限度保證小麥再拔節后不至于因缺水而“脫肥”。收獲后實測產量,處理A比處理B、C分別增產7.2%和6.1%。
總之,通過冬小麥播種環節系列的“精”,使冬小麥后期管理的“簡”,最大限度的節約水資源,實現冬小麥節水、高產、高效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