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雞蛋豆腐質地細膩肥嫩,味道純正,鮮美可口,兼具雞蛋和大豆的雙重營養價值,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方便食品。制作雞蛋豆腐投資少、收益快、利潤高、技術簡易、市場前景廣闊。
一、材料與設備
1.原材料及配方。大豆100公斤,雞蛋40公斤,葡萄糖酸內酯300克,植物油200克。
2.設備。秤、不銹鋼容器、榨汁機、分離篩、攪拌器、板式熱交換器、真空灌裝機、蒸煮槽、冷卻槽等。
二、工藝流程
大豆→篩選→稱量→浸泡→水洗→磨漿→分離→添加雞蛋→煮漿→點漿→灌裝→加溫→冷卻成型→成品。
三、制作技術
1.篩選。應選擇顆粒整齊、無蟲眼、無霉變的新鮮大豆作原料。
2.稱量。原料大豆的稱量采用水位計量法或稱重計量法。
3.浸泡。大豆浸泡要掌握好水量、水溫和浸泡時間。通常大豆吸水量為大豆量的1.1倍,泡豆水要按1公斤大豆添加2.0~2.5公斤冷水的比例添加。泡豆水的溫度一般控制在17~25℃,水溫過高就要及時換水。泡豆水的pH值要求在6.5以上,若酸度過高,應及時換水。泡豆時間要根據季節和室溫靈活掌握,冬季需6~8小時。泡好的大豆表面光亮,沒有皺皮,有彈性,豆皮也不易脫掉,豆瓣呈乳白色,稍有凹心,容易掐斷。
4.水洗。浸泡好的大豆要進行水洗,以除去脫離的豆皮和酸性的泡豆水,提高產品質量。
5.磨漿。將泡好的大豆采用石磨或砂輪磨磨漿,為使大豆充分釋放蛋白質,應磨2遍。磨第1遍時,邊投料邊加水,磨成軟稠的糊狀物。磨漿時加水量一般是大豆量的2倍。大豆磨漿以后不宜在容器中停留,要迅速加入適量50℃熱水稀釋,同時加入占大豆量0.2%的植物油,以消除豆漿中的泡沫,控制蛋白質的分解和雜菌的繁殖。
6.分離。磨漿后,進行漿、渣分離。為了充分提取其中的蛋白質,一般要進行3次分離。第1次分離用80~100目分離篩,第2、3次分離用60~80目篩。每次分離后都要加入約50℃的熱水沖洗豆渣,使豆漿從豆渣中充分溶解出來,進行下一次分離。最終豆渣中的蛋白質含量不超過2.5%。
7.添加雞蛋。挑選新鮮的雞蛋,去殼,攪勻,按配方比例加入豆漿中,混合均勻。
8.煮漿。添加雞蛋后的豆漿要迅速煮沸,使豆漿的豆腥味和微苦味消失,并增加豆香味,為點漿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將過濾好的豆漿倒入鍋里,蓋好蓋,燒開后再煮2~3分鐘。注意火不要燒得太猛,且要一邊加熱一邊用勺子揚漿,防止煳鍋。若采用板式熱交換器則加熱速度快,產品質量好。加熱溫度要求為95~98℃,保持2~4分鐘。豆漿加熱后,冷卻到30℃以下。
9.點漿。葡萄糖酸內酯在添加前要先加1.5倍的溫水溶解,然后將其迅速加入降溫至30℃的豆漿中,并混勻。注意,葡萄糖酸內酯要隨用隨配,否則將會失效。
10.灌裝。采用灌裝機將混合好的豆漿混合物灌入成品袋(盒)中,并進行真空封裝。
11.加溫。灌裝好的豆漿采用水浴或者蒸汽加熱,溫度為90~95℃,保持15~20分鐘。
12.冷卻成型。采用冷水冷卻和自然冷卻,隨著溫度的降低,豆漿即形成細嫩、潔白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