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敏
摘要:學習書法是個人提高修養和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是了解祖國燦爛文化繼承光榮傳統的必經之路?,F代人們對視覺呈現的書法藝術、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藝術形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們現在在書法創作時,要把中國書法的傳統形式與當今的時代背景相結合,要有敢于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書法創作;圖式視覺
世界是一個圖形體系,圖形是認識事物的一個媒介,圖式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最早是由康德提出由西方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書法。皮亞杰說過:“嬰兒是通過圖形獲得知識的”當我們運用圖式理論解釋書法等造型藝術時可以認為書法是一個表象的圖形體系,其中就如建筑、繪畫、書法都是屬于圖形藝術。書法的圖形是一個抽象化的圖形,最早的文字是一個圖案。而書法中的圖形與圖式是有區別的,圖形是一種純粹的形式的東西,就如一個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而書法的圖式是這些形式所帶來的內在心理感應,如在書法中篆隸楷書中就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現,把形式與內在相結合。一方面,源自書法固有的空間屬性,另一方面,作為方塊字形的漢字,它取法于自然(包括人自身)的物象。
書法是關于漢字的造型藝術(造的是字形),繪畫是一種物象,和具體的物相關,一種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用線條的表現對象也是漢字,以漢字為變現對象的線條造型藝術,線條是一種載體也是一種手段。書法與其他二維平面相比,書法圖形是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書法圖形介于繪畫與設計之間,平面設計體現為線條化和符號化,繪畫更注重具象,書法則是抽象化的形象。書法的抽象是經過無數次的變換,由具象最后變成抽象的。
在現代的書法創作上,我們要從中找出古人在書寫上的規律,來進行借鑒,吸取字法在變化發展過程中多變的寫法,利用筆法結體進行結構上的打散和結構上的重構,加強了字法在書寫上的多種變換,從而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創作時,可以把五大書體進行交錯而產生另一種書體,使得字與字之間組成一件作品,字與字的關系,產生一個空間(行列),對傳統書法形式與當代文化在內容題材上視覺美感上進行重構,從點線組成部件,由部件構成局部,有許多局部構成整體是一個完整的圖式。書法在書寫時是一種動態的,所留下的卻是平面的圖形。
書法外形是由字形(書體)、載體(紙)、空間、墨(濃淡)、線條(粗細)、章法(布局)還有所書寫的內容所構成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紙質作品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最早的是甲骨文,作品的形狀大多是龜甲(圓形)與獸甲(長片狀),鐘鼎文是立體的,文字通常在銅器的底部和內壁,如散氏盤(底部)、毛公鼎(內壁弧形),碑刻以秦漢碑為主,所刻的字面比較平整,簡牘是以漢簡為主,條狀的,一片一片連接起來的,在明末清初時期大量出現了長條形的對聯形式的作品,到明中后期書法的紙質作品形式就豐富起來了。點線是作為書法構形的最基本元素,筆畫中的線是由點組成的,在具體書法中大量存在,點是一條很短的線,容易被我們在書寫時被忽視。
在篆隸楷行草書中有各種各樣的點,點就是一條線的起始,線是由點的無線延長產生的,起始點的形式也是不同的,與毛筆也有很大關系,線的終結地方也是一個點,因為我們在書寫時,毛筆的筆鋒是軟的,徒手書寫時,毛筆的用力的輕重與書寫者在不同心理狀態下不同的時間所呈現出的點也各不相同。如果是借助器械,用直尺來畫,就會出現每一個起始的點,起筆都會是一樣的。一個字的字形,是以空間形狀的塊狀字形(多邊形)所呈現,一個字體呈多邊形出現,也分有規整(長方形、正方形)與不規整(凹多邊形、凸多邊形)。
我們現在在創作書法是不能一味的學什么像什么,學王羲之的就像王羲之的,學曹全就都要全部像曹全,我們對書法的局限性是來自我們的視野不夠開闊,對歷代的作品,當代的作品的涉及面不夠廣,不夠深。視野的認知會制約對現代書法的創作,都知道王羲之、米芾的一些大家的字好,漂亮。認為這才是好的作品,那些字固然是好。我們看徐渭的字,有的看起來并不是那么好看,但這恰好是體現了字的趣味性,率真,不拘于形,而在于意,一種筆意,不會刻意要求每個字一定要寫的中規中矩,而他完全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寫的,所以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書家自由的一種真實的表達。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字帖沒有被我們注意到,更何況還有大量的文物沒有被我們所發現,其中還有很多原因是書法的視野嚴重受到局限。
古代書論中強調“守中求變”,守是在遵循古法過程中法源清正,變則需要發揮書家的創造能力。在書法創作時,每個字都是有古法的,從古法中來。例如:在現代的隸書創作實踐上,我們要從中找出古人在書寫上的規律,來進行借鑒,吸取隸書在變化發展過程中多變的寫法,利用隸書筆法結體進行結構上的打散和結構上的重構,加強了隸書書寫上的靈動,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通過部件的變形,任何一個部件都是構形的一個素材,有的比較傳統,而有些從視覺上遠離傳統,很大程度的夸張變形,從中組合成新的作品。要從傳統中走出來,要學會變通,但萬萬不可完全脫離傳統,要先不斷熟練的臨習字帖,只有對古代字帖的不斷臨摹,才能為日后的創作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