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量法國影視作品涌入中國。外來電影的大量引入,使電影片名的翻譯越來越重要。作者從文化適應的角度,對法國電影片名的翻譯中體現的特點進行整理,并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進行總結。
關鍵詞:文化適應 法國電影片名 翻譯原則
一部優秀的電影片名翻譯,能簡潔凝練地概括影片內容,言簡意賅揭示主題,激起他們的觀賞興趣,從而贏得票房,達到影片拍攝的目的。而文化差異的存在,就要求譯者在堅持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同時,分析理解影片內容和片名寓意,創造性地將其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翻譯出大眾認可的經典片名,是譯者的首要任務。
一、文化適應與電影片名
國際語用學學會秘書長Verschueren Jef(2000)以全新的角度詮釋語用學,提出了語言適應論。適應論強調,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翻譯的任務,不應僅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也應該是文化之間的轉化。譯者應考慮怎樣才能將某個詞語在源原語文化中連帶的價值觀以及其它一些歷史文化方面的隱含意義在譯入語中體現出來,達到文化的適應。這樣,影片的價值才能得以充分展現。
(一)審美心理的適應
審美功能要求片名考慮目的語觀眾的審美習慣和心理反應。通常,片名多以名詞、短語、簡單句出現,其中成語或四字短語因語義凝練,寓意深刻,成為片名的常用形式(吳,2009)。電影片名只有在語言層面及文化層面同時符合譯入語語言習慣,才能在情感上引起觀眾的共鳴。Intouchable,影片直譯《觸摸不到》,為符合譯入語文化的需要,譯做《觸不可及》。
(二)典故習語的適應
電影片名在翻譯時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一種融合。文化中體現出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生活等各種因素的積淀的結果。尤其當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碰撞時,就要求譯者足夠了解譯語和源語的文化,結合文化因素譯出更加深入人心的片名。Dans la Maison直譯《在房子里》,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換之《登堂入室》既融合了譯入語文化且表達原文意思。
(三)宗教文化的適應
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中的語言交際,進而引起人們言語行為和語言觀念上的差異。西方人對數字13十分忌諱,13日配上星期五被認為是雙重的不吉利??植榔琕endredi,13th,若直譯為《13日星期五》,顯然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譯名《黑色星期五》,則較好地融入了中西文化,并能在東西方觀眾中達到功能等值。
二、法語電影片名漢譯的原則
(一)傳達影片信息
電影片名大多以劇情、背景、主題、主人公、線索等為來源,作為對電影內容的高度概括,片名應用最少的字數表達出最切題的意思,引發觀眾對所看電影的預測和猜想。電影片名翻譯作為特殊的實用文本,強調其功能性(阮,劉;2006)。La mme影片直譯為小姑娘,而在我國更廣為流傳的名字是《玫瑰瑰人生》,與譯入語文化結合,而且還對電影的內容進行了升華。《放牛班的春天》是在我國備受關注的一部教育類電影,其原名為Les Cho—ristes,翻譯時沒有完全直譯“唱詩班”,而用《放牛班的春天》取而代之,忠實于電影想要傳達的美好意義,將影片的主要內容透露給觀眾,傳達了影片的中心思想(周,2012)。
(二)追求語言美感
譯者需考慮譯名的語言藝術美,換言之,片名講求煉字,即文字上要音形意俱美,精煉生動,達意傳神(續,2011)。語言的美感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俗語、成語、傳說、故事等都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做基礎,只有在語言上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才能吸引觀眾興趣。比如,Jeux denfants,直譯為《小孩的游戲》,與典故習語相適應,譯做《兩小無猜》。
(三)講求經濟效益
影片也是商品,具有商業價值。電影的商業價值,通常以貨幣為單位來表示和測量,也用我們所說的票房來表示(劉,2009)。為使影片適應當今市場,譯者應根據影片的情節內容及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對片名作適當處理。既不能與原文相悖,又要抓住影片的主旨。因此,譯者在追求影片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將社會效益納入考慮范圍。例如,《虎口脫險》原名為LaGrande vadrouille。《你丫閉嘴》原名為Tais Toi。
三、結語
電影越來于成為一種被大眾所接受的文化交流方式,通過電影來進行的文化交流,必然會因為民族文化的差異造成譯文與源語之間的差異,難以達到完全的對等;電影同時是一種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文化娛樂形式,某些商業人為了使影片達到預期的商業目的便會給電影加入一系列的商業元素,面對電影市場上的這些問題,在文化適應下進行電影片名的翻譯的地位便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