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
摘要:本課題研究的是漢代隸書結構形式的美,從漢隸的結體、章法、古今書法家的作品,論說如何欣賞漢隸的形式美的方法。
關鍵詞:漢隸;漢隸的結構;隸書的美
一、隸書的演變和發展背景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因盛行于漢代,所以又叫漢隸。隸書產生于秦至漢初時期,“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日隸書”稱為隸變。這個時期的的書體發展還尚未成熟,介于篆書和隸書之間,隸書中帶著篆書的筆意和筆法,因而被稱為“古隸”,這個期間的隸書字勢變縱為橫,有了波磔的隸書基本用筆特征。西漢中后期為隸書發展的成熟期,整個社會經濟繁榮,國富民安,在一方面推動了書法藝術發展,書法文化藝術也隨之昌盛,隸書逐漸完美,并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藝術價值發揮,字形己大都扁平方正,結構趨于規范,筆勢的波磔己十分成熟,脫離篆書筆意,走向成熟的隸書書體,產生了多種多樣的風格,并且在此期間很多書法家創作了優秀的隸書書法石刻作品以及各種文字作品,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書體。處于黃金時代的東漢隸書已經大放異彩,這時期的隸書作品用筆技巧更為豐富多彩,筆法嚴謹,體勢多變,已經相當成熟,如《石門頌》、《乙瑛碑》、《張遷碑》、《橫方碑》等等,如群星璀璨,形態各異,各有千秋,令人嘆為觀止魏晉以后的書法,主要是草書、行書、楷書的形成、發展和成熟時期,許多書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都用在楷、行、草書上,此時的隸書在用筆上逐漸融入楷書的筆法,失去了漢隸的古樸和靈氣,這個時期的隸書趨向整齊千板,結體用筆千篇一律。到了清代,隸書才得以重振和發展,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書法家,在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傳承和創新,隸書書法藝術才得以延續。
漢隸的演變與成熟,從戰國末年到東漢期,經歷了四百多年,從青澀到成熟,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隸書的結構和用筆
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筆畫有了顯著的粗細,為了書寫方便,隸書改變了篆書單一的線條用筆,改變了篆書的結構和用筆,使漢字的書寫形式面目一新,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書體,開創了書法史的新面貌。隸書字形較扁方,以橫向左右取勢,縱向筆勢收縮,以橫向發展,隸書起筆蠶頭收筆雁尾,特別是隸書字中的主筆橫、捺筆幾乎都如此,起筆藏鋒,外形近似蠶寶寶的頭,收筆處則像大雁的尾巴。隸書用筆的提按明顯,筆畫軌跡明顯,起、行、收用筆的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隸書的用筆,蟲篆近偽,適之中庸,莫尚于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篆書的書寫速度很難茍求能夠有充裕的時間球的每一筆畫用筆的完整性,隸書是出于簡化與加速的目的,筆畫之間的筆勢承接明顯,使人們對于筆畫之間的關系有更深的體會。
三、漢隸的章法與創作
所謂章法就是字里行間的布局方法,書家在審美意識知道下通篇地組織的方法,章法有大小之分,“大章法”是指通篇作品的布局,“小章法”是指一個字的結構布局,大小章法都很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掌握字法、筆法的基礎上還要有空間意識,這需要我們長期地實踐。漢代隸書的章法不少是字距大于行距的,如《張遷碑》、《禮器碑》、《封龍山頌》,但其中也有字距大,縱勢的字也加以調整,寫得較平正,結構疏朗。
字疏行密可以說是成熟隸書的一大特點,由于字形比較扁,而且波磔筆畫都是橫著寫,從而使得字的橫勢感很強。在對傳統隸書結字規律把握的前提下,吸收并結合其他書體特征,尋找適合自己個性的形式與風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是我們隸書創作追求的方向。
四、漢代經典隸書賞析
摩崖漢隸《石門頌》是石門十三品的第五品,是東漢刻石書法中的一朵艷麗的花朵,對于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書家對它總是評價很高,適合初學者。由于石門頌是直接鑿刻在摩崖石壁上,書寫狀態比較輕松自然,其書風自然奔放,字字飛動,用筆多為圓筆裹鋒行筆,運筆道勁沉著,結構疏朗,以它鮮明的個性對后來的書法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乙瑛碑》書風比較嚴謹,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經典作品,與《禮器碑》、《史晨碑》并稱“孔廟三碑,歷代書家都很看重,書風較嚴謹,骨氣凝重,古樸渾厚,用墨沉細,字形豐厚清明,何紹基評論乙瑛碑“樸翔捷出,開后來雋麗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為學漢碑范本之一。
五、當代隸書發展的現狀
在當代隸書發展中,隸書作品在全國綜合性書法展覽中所占比例還是比較小,這就顯示出一個問題,專攻隸書的書法家的數量不多,還有待提高,藝術活動中的“量”與“質”的關系固然未必呈正比關系,但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量”的提高還是會給“質”的基礎提供很大的空間。當代隸書書法的特點可以說是多樣性的,一個是書法技法上的多樣性,材料筆墨形式的多樣性:一個是思維方法和參照借鑒的多樣性,不斷探索取法隸書的表現領域,追隨時代的變化,讓隸書在歷史的恒流中得以創新和傳承,愈發迷人。
六、結語
在書法古帖里可以領略到古人的學識與智慧的精深,對于學習書法的耐心和熱枕更是我們今人無法比擬的,要學好書法,我們既要臨摹古人的書法,更要認真體味古人書法中折射的刻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