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男
摘要:版畫的出現推進了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人類社會文明作出了了巨大的貢獻。本文淺析了版畫印刷形態,初步探究了版畫印刷其普遍性與特殊性,研究源于納西文化的古老手工紙,結合自身創作版畫作品,尋作品與材料碰撞的各種可能。
關鍵詞:版畫印刷;材料;東巴紙;版畫創作
一、版畫印刷與材料
在版畫創作中,繪畫語言是通過印刷實現的。因此,版畫中的繪畫語言和直接繪制不同,它必須和印刷方式印刷技術印刷材料有機結合才能正確傳遞作者的繪畫情感。可以說,印刷技術,繪畫表現與印刷承印是統一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版畫的客觀物質形態和文化特征。
現如今的藝術家們在很多藝術領域都有選擇綜合媒介材料,比如油畫借鑒版畫,版畫借鑒國畫等等,許多藝術家身份早就非常模糊了,他們的藝術品跨越不相同藝術領域,因此他們必須對材料的優點缺點要非常了解,使得材料取長補短,互用貫通。
版畫的承印物可以粗略的分為三類:紙媒,紡織品,其他類。其中紙媒是歷史最久,應用最廣泛,品種最多的主要媒材。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公元五世紀我國就進入了紙時代。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主要意義至今沒有任何科技發明能與之相比。“紙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空前發展,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從最初的古代版畫到當代版畫,紙張作為版畫主要承印物的地位從未被動搖。”
二、納西民族文化遺珠——東巴紙
關于納西族東巴經典專用紙及造紙術,雖然漢族在納西族之前制造了紙,但是納西族也制造了自己的紙。漢人用桑樹皮和竹子造紙。納西族則用一種常綠灌木造紙,一種生長在海拔9000-10000英尺高的較干燥的山腰的一種灌木。納西人削下灌木皮沉在水中浸泡,再掛掉粗糙的外皮,剩下部分浸軟,而后用石灰和堿加以煮沸。當其達到一定濃度時用馬宗綱把面粉水倒入組織體中:依據所需的紙的厚度,把足夠的面粉水攪拌,直到水被完全排干為止。人們通常把這種方形織物靠在墻上曝曬,待紙成熟再進行切割,然后用鵝卵石磨平紙的表面。絕大多數納西寫本都是使用的這種紙。另外一些尤其是后期手寫本是用桑樹皮紙寫的,桑樹是種植在麗江比較廣泛的一種植物,白族用桑樹皮制造相當薄而堅韌的鶴慶白紙。
明代天啟年間麗江木氏土司聘請由江南遷居鶴慶的李醒造紙師傅到麗江創辦紙業,內地造紙技術自此傳入麗江,以皮為原料生產本地紙。清朝康熙年間造紙業擴大,清代到民國時期,這個造紙村所產本地紙年產量為6.4噸。1915年到1945年,在麗江縣東山里,橋頭里等地先后有人用毛竹生產草紙。
納西族造紙術至今仍在麗江大具中甸白地等地傳承,制作東巴經典用紙。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民間至今仍保留著與納西族造紙法相似的造紙工序。
三、東巴紙在本人作品中的運用
關于個人版畫創作,記憶如流。生活中總是有一些熟識的片段未經文字的記錄或是影像的記載,我將它們保留心問,不想它們隨時光褪色。嘗試用繪畫的形式將他們還原,期間思維誘導我進入一個微縮的偏離現實軌道的幻境當中,在詮釋與還原之外,總會隱隱的感覺這些場景與現實的距離。我認為作品是個人的事,聽從于內心的指引,尊重自身感受,不被世俗的審美所束縛,不受評論標準的綁架,將符合自己審美意愿的東西通過某種途徑呈現并放大,將看不見的沖動變為可感知可識見的現實,固執的證明荒誕的。
手工的東西一直以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類別。選擇并愛上版畫這個專業,其后在研究材料的過程中接觸到東巴手工紙便深深被其吸引。東巴紙相對于我的專業版畫來說還是具有專一性的,恰巧與我環保的主題創作不謀而合。在創作過程中,因為紙張的特殊肌理,與作品想呈現的風格出乎意料的合適。也正因為東巴紙的質地性質,如何掌握墨量成為最大的問題,如果油墨過多,印刷的時間過長那么作品必然會被暈染,比較細膩的地方就會無法表現了。但若是印刷時間過短油墨量少又會導致印刷圖案不夠清晰。如何保護和弘揚東巴紙這一珍貴的傳統工藝,又怎么與版畫印刷結合呈現較好的視覺效果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四、結語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通過對各種綜合材料的精心篩選可以更恰如其分地表達作品真實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意圖,使作者的主觀思想和客觀世界達到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境界。材料的材質直接決定欣賞者是否能被作品感染,從而也就要求藝術家對各種材質應當加深了解,才能開拓更多新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加多元化來滿足各種不同欣賞者的要求,這一過程從發現新材料到篩選有價值的即能夠表達繪畫思想的材質再到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質將其轉變成可以在繪畫作品中將作者的思想從欣賞者的視覺角度表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