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香萍 趙音
摘要: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詹姆斯·多姆生說:“一個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真理、誠實正直的學生同僅僅是學業突出的百分學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會。”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綜合人才,需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感恩教育由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強感恩教育,從感恩教育導向、構建評價體系、教師傳承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感恩教育;高等職業院校;育人
一、加強感恩行為導向,深化感恩教育的成效
(一)增強政策與制度引導,形成長效機制
讓學生將感恩意識深入在心,不單單只是進行一些理論上的教育或活動上的實踐,只有將感恩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中形成長效機制,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將感恩教育化有行。將感恩意識讓每一個成為一種道德的標準,首先要改變環境氛圍,因此,感恩教育還需學校與社會共同努力。
1.學校感恩行為導向。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綜合素養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學生的道德行為是學生的品質基礎,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學生道德教育就要從感恩教育出發,作為高職院校在感恩教育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責。首先,建立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規范制度。根據調查顯示,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等有90%源自于習慣,我們的吃飯口味、穿衣風格、做事方式等,都有著自己的特性,因此,培養學生具有感恩意識也需有一個長期的延續性,建立規范制度來引導并將其形成長效機制;其次,強化感恩行為。學生處在網絡普及的的大環境下,人與人的交流從面對面轉移到了虛擬網絡平臺上,造成當下學生普遍存在感情漠化,道德標準評判的底線也越來越低,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我們更應該將感恩行為在教育中進行強化,給予感恩行為的學生在精神、物質上進行獎勵,反之給予指責,將感恩與道德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將感恩教育內化與心;最后,將感恩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高職院校學生活動豐富多彩,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增加以感恩為方向的活動,通過活動的載體讓學生將感恩的含義內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感恩教育不能一味的進行理論教育,只有實踐了學生才能真切的體會到感恩教育的意義,如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關愛老人、關愛特殊群體等,讓學生通過幫助他人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進而體會到感恩的內在意義。
2.社會感恩行為導向。感恩行為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淡化,網絡中頻繁出現的碰瓷、過馬路扶不扶、電信詐騙等系列事件,促使人們慢慢的忽略了個人的道德觀念,因此,一方面國家要在感恩道德上制定相關的制度與政策,加強監管力度;另一方面,國家加大社會德育導向,引導企業將員工的個人道德底線重視起來,如在招聘的條件中,德才兼備,有獲過道德嘉獎的優先考慮,反之不招收遭受過道德譴責的;再一方面,國家加強制定關于教育資助政策,對于有意拖欠資助還款的學生影響其日后工作、生活,攝入法律等手段。加大制度與政策的設定,使感恩教育從多方面形成長效機制,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的環境氛圍。
(二)構建考核機制,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詹姆斯·多姆生說:“一個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真理、誠實正直的學生同僅僅是學業突出的百分學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會。”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綜合人才,需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感恩教育由為重要。在高職院校中感恩教育取得什么樣的成效,與感恩教育的評價體系相聯系,通過評價體系反饋實際情況,可以增強感恩教育的效果。構建感恩教育考核機制并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應注重兩個方面。第一,將學校感恩教育與社會感恩教育相結合。如在評優、評先中,除了考察學生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的同時,讓班級學生、學生各個組織代表、任課老師對該生的德育、道德方面建立評價體系,并跟隨社會當下的主流適時更新。有了這一考核體系,學生都會朝著這個制度方向去努力,久而久之,學生將感恩行為形成一種習慣;第二,將感恩教育實際化、長期化、全面化。傳統思想政治等德育類別課程學滿學分就結束了,如果將其貫穿于大學整個期間,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只是理論性的教育,而是讓學生將真正的從心理接受,將感恩教育實際化、長期化、全面化,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為高職院校感恩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二、提高教師道德修養,傳承感恩文化
在中國過去的傳統社會里,“天地君親師”是婦孺皆知的信條。“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更是過去師生及師徒關系的原則,可見老師對其學生的影響之大,地位之重。唐代文人韓愈曾在他的作品《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提出,無論古今,求學之人就必定會有老師,之所以有老師,是為了傳承思想、授予知識、解答疑惑。至今,老師始終肩負著傳授光明之道,授立身大業,解人生之惑的神圣使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感恩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強調教師的表率作用,從這個標準衡量,老師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師”兩字可分解來看,中國歷來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學,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養,而這個“老”就代表了“德”,師者就不必細言了。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師都身負教書育人的職責,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傳道授業解惑”之責,更應該是學生們踐行感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