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安
摘要:舞美設計師的修養必須提到一定的高度上來加以重視。舞美設計師作為美的創造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美學修養,才能提高檔次,提升品位。知識是創造的原動力,所謂“厚積薄發”、“長期積累,偶然得知”,說的都是知識的重要性。
關鍵詞:舞臺美術;設計師;美學修養
美術,就是美學之術。舞臺美術作為美術的一個分支,也作為舞臺藝術的一個分支,都是美的組成部分。因此,舞美設計師就必須具有卓越的美的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又集中體現在對美的悟性上,不論是常悟、頓悟,都表現在杰出的領悟與感悟上。這種悟性,又建立在感知的敏銳力、觀察的穿透力、理解的準確力、想象的豐富力、表現的杰出力等方面。舞美設計師所要掌握的美學知識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世界美學簡史。要大致了解,在古代、美學就已經萌芽,但直到1750年,德國的鮑姆加登發表《美學》專著后,美學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從哲學與文藝理論的附屬地位中分離出來。隨后,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一書,系統地探討了人類審美意識的特點。到后來黑格爾的《美學》,全面地聯系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建立了最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體系。
狄德羅、萊辛、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為唯物主義美學體系的建立作出過積極的貢獻。只有馬克思主義誕生后,才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建立起真正科學的唯物主義美學的完整體系。
如今,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美學也不斷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出現了運用自然科學方法(如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等)研究美學的傾向,美學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新學科,如文藝美學、技術美學等。
藝術創造是人類精神的一種高級思想活動,它需要創造性思維。而這種創造性思維,又常常依靠靈感來獲得并得以實現。所謂靈感,當今己被提升到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三足鼎立的“靈感思維”的高度。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凡是有創造經驗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不能創造,不能突破;要創造要突破得有靈感。”(《關于形象思維的一封信》,《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6期)其實,早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說過:“一位詩人以熱情并在神圣的靈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當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靈感不是上天所賜的神秘之物,而是在創造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是在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突如其來地產生新概念、新意象、新創意、新點子等思維方式,它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和稍縱即逝等特點。當然,這種突發性,如同原子的聚變或裂變,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這種偶然性也是建立在豐厚的積累基礎之上的,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的“偶然”,是“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以著名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創造心理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誰都無法否認,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中叛徒猶大雖然坐在耶穌的12個門徒之間,并沒有單獨“出列”,但他用手緊握出賣耶穌得來的錢袋的神態,卻是神來之筆。但這種神來之筆的靈感,來源于達·芬奇的高超的繪畫技巧和深刻的感悟上。現代京劇《駱駝祥子》的舊北京歪斜欲倒的城墻城門的布景,也堪稱神來之筆,但這種靈感也建立在寫實與寫意的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重視。戲劇藝術作為大眾國民文化中的重要內容被廣泛受到推崇。戲劇表現形式豐富而具有表現力,話劇、舞臺劇、歌劇都屬于戲劇范疇。戲劇在中外文化藝術史上都占據重要地位。中國的傳統戲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不能夠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和人文內涵的精髓,蘊含了優秀的文化經驗和多元化的表現方式。舞臺創新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腳步,為觀眾提供感官上的體驗。
戲曲作為我國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而多元化,其中最著名的有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等,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
但是隨著現代傳統文化的深入發展,電影電視、流行歌曲等日益風靡,大大打擊了傳統戲劇。加之傳統戲劇有著明顯的地域限制,因此舞臺技術創新對推動傳統戲劇的發展十分重要。通過舞臺戲劇創新與改革,改變舞臺形式與內同,在布景、燈光、音效、各類舞臺機械上融入創新的舞臺技術,能夠觀眾帶去全新的舞臺視覺、聽覺等方面的體驗,烘托劇情發展,幫助演員成功塑造角色,滿足新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在高速發達的互聯網信息時代沖擊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藝術追求呈現出新的特點,對傳統戲劇藝術表現出全新的期待,也提出了更多創新化的要求。
舞臺技術的創新服務于新形勢的戲劇創作,為戲劇創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拓寬舞臺戲劇創作內容范圍,豐富舞臺戲劇形式,使舞臺戲劇表現得更加絢麗多彩,為觀眾帶去更驚艷的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