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
某教授呼吁征收“丁克稅”,頃刻間被全國人民噴了個狗血淋頭。作為“丁克一族”,很是歡欣鼓舞,看來群眾對于“丁克”的接受度已經遠遠好于以往了。“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有人如此調侃。我們倒是有房子,然而對口的中小學口碑很差,若是想換套學區房,恐怕身上得多長幾個腎才湊得起房款。
“當初我一個人來武漢,如今繁衍出這么一大家子……”父親常常在家宴上顧盼自雄。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一個畜牧業名詞“生豬存欄數”,父親繁殖出一堆兒子,可個個文不成武不就,有的五十多歲了還在啃老,孫子輩不成材率也高達100%。他老人家對社會人口的貢獻呈現高數量、低質量態勢,其實并沒有多少驕傲的資本。
粗略分析一下,周圍一些人成為“丁克”,大多與不成功的原生家庭有關。他們擔心會把孩子培養成“廬舍”,害了他一生,于是干脆不要他來了。“丁克”往往并非不負責任,而是太有責任心。
說起“丁克”,局外人第一印象是孤獨,尤其晚年喪偶,一個人的日子何等寂寞?其實孤獨與人多人少并無關系,我認識的一位老伯,妻子去世十幾年了,兒女都已移民。他一個人背著雙肩包,一年四季行走天涯,微博上曬出來的照片,羨煞被困在格子間里的年輕人。另有一位老伯情況相似,他是舊上海最后一代“小開”(富二代),從小酷愛足球。如今年過八旬,每天都在關注“五大聯賽”,研究分析最新戰術,生活得格外充實。對于有著伴隨一生興趣愛好的人,即便一個人也能活得生機勃勃。“丁克”中大多數人文化層次較高,精神世界豐富,孤獨并不是“丁克”對于未來最大的擔憂。
這些年父母多病,經常去醫院陪護。切身感受到一旦重病,“丁克”們確實會面臨嚴峻考驗。有些年輕“丁克”對此缺乏認識,自信地說大不了請護工。然而目前的護工狀況令人擔憂,不久前父親住院,同病室一位老大爺喪偶,兒子在外地,一直由一位護工照料。好幾次護工嫌他脾氣不好,還很磨人,一耳光就打過去了,最后在病友們的譴責下才收手。
“人家有兒子,護工都不怕秋后算賬。你們以后,唉……”父親望著我觸景生情,一聲嘆息。我們告訴他,等我們臥床不起的年月,應該已經有機器人護工了。父親又擔心機器人如果程序中毒,會不會亂打我們?我告訴他,機器人中毒概率肯定很低,而且容易更新改進,比人類護工虐待老人現象容易解決得多。
父親將信將疑,此后常給我們看他從報刊上剪下來的養生秘方,希望我們能等機器人護工技術成熟了,再臥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