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珍
【摘要】目前,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多機械重復、題海戰術,少精致提煉、趣味拓展。孩子們疲于應付,完全達不到做作業的基本目的。針對以上問題,來探求最好的解決方法,用以指導教學實踐,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家庭作業 實踐 趣味 分層小學數學家庭作業,一直是讓老師和家長們頭疼的事情。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無非就是列幾道算式,做幾道應用題。優生可以幾分鐘完成,而學困生往往磨磨蹭蹭一兩個小時也做不對。這樣機械的、重復的題目,加重了孩子們的學習負擔,禁錮了孩子們的思考能力,磨平了孩子們的思維棱角。不但對孩子是一種負擔,而且也不利于以后的成長。這樣的作業真的能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何讓孩子們擁有更有趣,更有效,更科學,更能體現孩子數學能力的家庭作業?如何讓數學家庭作業變得少而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內容。
一、走近生活,體驗實踐
對于尚在懵懂認知期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本身始終蒙著一層抽象與深奧的面紗。但它原本就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只要讓數學走近生活,讓孩子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它的價值,那孩子們必定會深深的愛上數學。因此,教師要努力把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生活化、實踐化、可操作化。這樣便可讓孩子們在解決數學問題后得到認可并有成就感,滿足感,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進而更加熱愛數學。
在實踐中鞏固,在活動中提高。只有把理論滲透到生活實踐中,才能讓理論的翅膀豐盈起來,才能讓生活的魅力飛揚起來。另外,孩子們通過親自動手實踐,也可以提高探索實踐、交流合作和創新提升的能力。例如,當學習了《厘米和米的認識》后,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抽象的知識必須形象化。所以,在設計作業時,我讓孩子們回家去量一量自己家里的物品。在這里要注意的是,雖然給孩子布置的作業是彈性的,但嚴格要求是必須的:必測量哪幾件物品;出于安全考慮,自己可以選擇測量哪幾類物品。這些一定都要設計規劃好。這樣,學生在要求的約束下自由思考,才會有更大的收獲。又如,當學習了“時鐘的認識”后,我布置的家庭作業則是“自制鐘面”。有了知識作為后盾,孩子們做起來就會更加得心應手。孩子們做出來的鐘面材料不同,式樣各異:有用硬紙板做的,普通不失精巧;有用泡沫做的,奇思不乏規范;有用作業紙做的,簡陋不缺細節。從這些作品中,我看到的是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與在生活中探索發現的能力。又如,在學習完“長方形的面積”后,我又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根據已經學過的知識自制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此題看似簡單,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做這一題需要縝密的思考、仔細的計算、精準的裁剪,既動腦又動手。其間,孩子們興趣陡增,熱情高漲,學習效果當然也非常好。
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時時潛于生活之中。教師在設計數學家庭作業時一定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實際問題,精選提取,然后讓孩子們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細致探究,最終圓滿解決問題,讓孩子們成為生活數學的實踐者。
二、變換形式,增加趣味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一提到作業,尤其是數學作業,就和枯燥機械分不開,要想變枯燥為樂趣,就要想方設法的用多種活動替代原有的“寫”、“練”,讓孩子們在驚喜輕松,快樂有趣的活動中,把“要我做”不自覺的過渡成為“我要做”,這樣既牢固的掌握應學知識,又訓練了思維能力,并且讓孩子們變得更加感性與靈動,得以深刻的情感體驗。
1.精心設計,圖文并茂
在布置數學家庭作業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多運用有趣的語言,生動的圖片,直觀的表格等形式,來激發孩子潛在的興趣。例如,每周鼓勵孩子們制作一張《數學小報》;利用圖形的特性,讓孩子們只用各種基本圖形畫一幅精美的兒童畫;用七巧板拼一拼,把它們變成有趣的圖案。
2.積極閱讀,了解知識
有些老師也許認為,數學就是數學,就是寫和算,與閱讀沒啥關系。那便是大錯特錯。只單單靠數學應用題的解答,而不靠閱讀思考能力,能讓學生學好數學嗎?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孩子們講數學故事,和一些與數學相關的知識,還鼓勵孩子們把從書中讀到的故事講給身邊的同學聽;有趣的數學題,和同學們一塊兒比賽解答;快樂的數學游戲,和同學們一塊玩耍。孩子們樂在其中,同樣也學在其中,受益其中。
3.數量隨機,層次清晰
每位學生因為受家庭環境以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以往的家庭作業并不考慮學生差異。全班學生一樣的作業,導致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時常出現。長此以往,優生的思維得不到更廣更高的發展,而學困生則跟不上學習的節奏,處處沮喪嘆氣,更嚴重的是還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俗話說:“十根手指,長短不一。”連手指我們都得不同對待,更何況是幼小的孩子。所以,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上,決不能出現“一刀切”的現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首先,在班里詳細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其次,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各自所能達到的學習目標;再次,根據目標循序漸進地設計出各層次學生的數學家庭作業,因材施教。有梯度、有難易、有彈性、有選擇的作業,會讓孩子獲得完成任務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4.探索發現,開放性強
學生在完成常規作業之外,都喜歡挑戰一下自己:或用讀書學到的思考題來互問互答;或將怪題難題分享,然后共同探討……在小學階段,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向與習慣的引導至關重要。數學教師要根據每個知識的重難點,合理地延伸題目,讓家庭作業的完成需要的更深層次的思維,但又不至于偏離初衷。例如,在學完“圓柱的認識”后,當天的家庭作業是“以你自己的方式了解圓柱的特點”。作業布置后,我有期待,但又不敢奢望學生們做得多完美,心里只盼望著,他們只要能完整地說明就可以了。但是,第二天的作業匯報真是讓我驚喜連連,拍手叫好——有的孩子是用畫的,把圓柱體畫得那么真切;有的孩子是用寫的,寫得那么詳盡;有的孩子是用找的,找的那么細致……孩子們的匯報各有特點,他們的思維的駿馬在自主的世界里任意地馳騁。同時,在課堂交流中,學生們的思想又互相碰撞,取長補短,創新延伸。數學本來就是一個大題目,只有有了鉆研的心,才會學有所得,樂在其中。
總之,小學數學學科的家庭作業,必須有實、有趣、有意、有層、有拓展。如果要實現以上的目標,教師本身就應該端正思想,不能以“題海戰術”來培養孩子的能力,多給他們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搭建適合每個孩子自己的學習空間,培養他們探究創新的能力,讓家庭作業設計“活”起來,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愛”上數學家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