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靜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以及教學觀念的更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和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當前教育與教學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小學科學課就是讓學生親身去感知、思索、實踐,在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學會自主地學習、自主地發展。
【關鍵詞】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 實驗操作 整理歸納不久前,在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有幸聆聽了王澍教授的講座,在王教授《現代教育理論與以學生為本》的講座中,指出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長期以來,在教學中我們忽視了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致使教與學嚴重脫節,教學效果欠佳,甚至造成了一些學生害怕學習,厭惡學習。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以及教學觀念的更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當前社會教育與教學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小學科學課就是讓學生親身去感知、思索、實踐,在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學會自主地學習、自主地發展。
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主題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會學”,使其終身受益。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注重從實驗操作、整理歸納等方面指導學生,使他們逐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實驗操作的指導
1.明確實驗目的
動手做實驗是小學生最喜歡做的活動,在動手操作前給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全身心地、有目的地、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因此,每一個實驗都要讓學生們明確實驗的目的,讓他們明白:我們將要做什么,在試驗中要解決什么問題。即使是目標不確定的觀察類實驗,也要強調觀察的對象是什么和觀察時要注意的事項,不能盲目。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興高采烈地爭著實驗,可很少有學生完全按照實驗要求去做的,看似熱鬧,實則無效,只有讓學生讀懂實驗目的要求,了解實驗方案,學生才能對做好實驗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較好地完成實驗,提高實驗效果。例如《水和食用油的比較》這節課,在實驗前要向學生說明這個實驗要觀察水和食用油的顏色、氣味、透明度、流動性、輕重、浮力等特征,并會用韋恩圖進行比較。
2.正確使用實驗器材的指導
在小學科學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要用到一些需要規范操作的實驗器材,如溫度計、測力計、量筒等測量工具,還有酒精燈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器材。在使用這些器材之前,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細致地指導。在《溫度和溫度計》一課的教學中,我在測量前指導學生觀察溫度計的結構,認識刻度分度值的劃分,向學生演示正確的操作方法,并把一些操作要點用課件打出來,然后請學生再次演示,并讓全班學生對照操作要求指出他的優缺點。這樣,學生在后續溫度測量中的操作就非常順利,不僅鞏固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而且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知道了零上溫度、零下溫度的具體數值和表示方法。
另外,在實驗中使用的器材一定要用規范的名稱。第一次用燒杯、試管、培養皿時,老師要教學生用規范的名字,而不是為了接近學生的生活而稱“杯子”“玻璃管”“盤子”。并且在下次出現這些器皿時,要以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是否認識它。此外,有些特定的實驗器材要嚴格遵守實驗的操作方法。比如,利用濾紙過濾液體時,有的老師習慣性地直接將液體倒在有濾紙的漏斗中,給學生極為不好的示范作用,規范的做法應該是用玻璃棒將液體引流到有三層的濾紙上,而且,老師在實驗時要用簡短的語言說明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
3.觀察方法的指導
在科學觀察中,我們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有序的科學觀,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各種感覺器官,細致地、有序地、全面地觀察。
在教學《我看到了什么》時,我是這樣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參與的:用眼睛看大樹的形狀、高矮、粗細,樹葉的大小、顏色,用手摸摸樹干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感受樹干的軟硬。還用手指敲敲樹干,聽一聽樹干發出的聲音;聞一聞大樹發出的氣味。
在室外觀察大樹的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從遠到近,從近到遠,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等有順序地觀察。同時,指導學生對觀察中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比較分析,使觀察過程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另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觀察全面性和系統性的培養,在觀察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層次清晰的觀察,防止主次不分、顧此失彼。例如,三年級《蝸牛(一)》一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蝸牛的頭部、腹部、尾部身體特征;然后按從外到內的順序分別觀察蝸牛的外殼和身體;再按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分別觀察蝸牛的眼睛、觸角、嘴以及外殼上的螺線等。讓學生逐步掌握觀察的方法,做到有“法”觀察、有“序”觀察。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整體到局部這一認知規律,將復雜的結構分解成幾個層次分明的結構進行分層觀察,然后再組合。
4.引導小組合作實驗的有序性
小組合作實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讓學生人人參與到實驗中去,教師要注意正確引導和調控:(1)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配實驗任務、實驗角色。(2)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發言的情況下向同伴提問或提出自己的看法。(3)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共用討論、相互討論、相互交流。(4)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協調小組成員的分歧,歸納小組成員的觀點,這樣有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共用增長。
二、整理、歸納方法的指導
當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之后,如果不整理,則不利于記憶貯存,相近的知識概念還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因此,在每一個教學內容結束后,我就利用概念圖作為本課的重點摘要回顧,以幫助學生歸納重要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如《大樹和小草》一課,第一次應用了韋恩圖。當學生觀察了小草,并比較了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后,我在黑板上畫了有重疊部分的兩個大橢圓,告訴學生這種圖表叫韋恩圖。然后在一個橢圓的上面寫上“大樹”,另一個上面寫上“小草”,提問:“把剛才我們發現的大樹和小草的特點記錄在韋恩圖上,你們覺得重疊的部分應該寫什么?不重疊的部分寫什么?”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意圖,于是我就告訴他們韋恩圖是比較兩種物體相同與不同時使用的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記錄觀察結果,兩個圓可以呈現不同的信息,如只屬于大樹的特征和只屬于小草的特征應分別記在一個圓里,而它們的共同特征則記入兩個圓的重疊部分。然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整理比較的結果,學生很有興致,認真地完成了韋恩圖的填寫。學生有了第一次有效學習,后面幾課他們已經能很好地利用韋恩圖篩選出不同物質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提高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放問題的能力。
學貴有法,但無定法。良好的學習方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選擇、運用和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充分培養和形成,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晁春燕.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
[2]王澍.現代教育理論與以學生為本.
[3]小學科學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