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長義
【摘要】政治試題更多引用“數學”方式呈現材料。提高教學質量和核心素養需要讀懂“數學”題目,培養數學思維。了解題目形式及特點,明確客觀、主觀類題目解題方法,探究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政治教學 數學思維 運用能力近年來,政治試題設計豐富多彩,呈現方式多種多樣。除文字、漫畫外,更多引用“數學”方式呈現材料,如坐標、圖表類題目。坐標、圖表類題目成為學生答題的“難點”題目,也是政治試題的“亮點”題目,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題目。學生面對坐標、圖表類題目,特別是數學功底較差的文科學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得分率很低。加強坐標、圖表類題目的訓練和指導,已經成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政治核心素養理性精神的內在要求。讀懂“數學”題目,掌握“數學”方法,培養數學思維,勢在必行。
一、題目形式及特點
數學思維是人腦和數學對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思維規律認識數學內容的內在理性活動,包括空間形式、數量關系、結構關系等。它具有思維的概括性、問題性、邏輯性等特性,其核心是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邏輯性包括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做出肯定或否定,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三種形式。
政治試題中“數學”題目材料呈現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坐標曲線圖、坐標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表格等,最常用的是坐標曲線圖。在坐標曲線圖中,有的是單純圖示,有的是圖文結合;有的是一條曲線,有的是多條曲線;有的是單獨曲線,有的輔以箭頭。坐標、圖表類題目命題方式有兩種。一是根據坐標、圖表概括信息,進行理論判斷;二是根據理論描述進行坐標、圖表選擇。坐標、圖表類題目能力要求主要是培養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它以坐標、數據圖表等素材為背景,結合一定的條件和要求,考查準確分析和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相關知識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坐標、圖表類題目考查的知識主要是經濟生活和經濟學常識。考查對經濟學概念之間關系的理解,如正比、反比、無關等;考查對某些經濟因素變化趨勢及其原因、結果的分析,如增多、減少、上升、下降、波動、快慢、差距等;考查由一種經濟現象引起另一種經濟現象。
二、客觀性題目方法導航
1.夯實基礎,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準確把握和變通理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方法技巧也要依托一定的知識儲備來實施。一些學生解答這類客觀性題目出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基礎知識識記不準、界定模糊、理解偏差。所以,要對經濟生活和經濟學常識中可以用坐標、圖表考查的知識點逐一梳理,逐個突破,掃清知識障礙。特別是以下知識點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2.提高技能,熟練掌握坐標、圖表的分析和判斷技巧。拙婦難為有米之炊。坐標、圖表客觀性題目除具有一般客觀題的答題技巧技能外,還必須把握坐標、數據圖表分析和判斷的特殊技巧,具體如下:
(1)明確坐標、圖表的指向。弄清題目要求,即根據坐標圖表分析哪個經濟因素的變化或哪幾個經濟因素的變化及關系,與此無關的信息首先排除。
(2)準確把握坐標、圖表中的各種信息。如曲線變化中體現出的趨勢——增加、遞減或增減波動;曲線變化中體現出的比例關系——正比、反比、或無關;曲線位移中的箭頭指向——代表著增減趨勢;表格數據對比中體現的變化與關系——數量、比重或速度的增減、各個數據之間的關系等;結構圖中體現出的大小與變化——根據數據判斷各部分的大小及變化情況。
(3)注意坐標、圖表之外的文字說明或限定。如題干中涉及的經濟條件或國家政策等,往往就是影響坐標、圖表中某些因素變化的原因;某些新經濟名詞本身,就代表著某種經濟因素的變化或某種經濟現象的出現等。
(4)注重坐標、圖表中各個因素在因果分析中的位置。很多題目特別是涉及比例關系的題目,大多蘊含著某種因果關系。要注意這些因素是自變量——引起其他因素變化的因素,還是因變量——受別的因素影響而變化的因素,決不能顛倒其中的因果關系。如平時與節日食品與服裝需求變化趨勢,食品價格越來越上升,反映的是供求影響價格,服裝價格越來越下降反映的是價格影響供求。
例題:(2017高考全國一卷第12題)
甲與乙是互補商品,甲商品具有需求彈性。假定甲的價格下降,其他條件不變,則乙的需求變動圖示是:
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甲的價格下降導致需求量上升,如汽車價格下降,汽車需求量增加。甲與乙是互補商品,乙的需求量增加,同時價格不變,圖像向右移動,(根據價格不動左右動,價格動上下動原理,此處為價格不動。)如汽車需求量增加,汽油需求量也增加,故選C。
三、主觀性題目思路點睛
主觀性題目主要以圖表類形式呈現。圖表類題目信息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稍不注意就會失分。解答圖表類主觀題一般采取“一審、三看、三比較、一升華”的解題思路。
1.“一審”就是審設問。依據試題設問,明確解題方向。養成先看設問后看材料的習慣,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增強指向性。
2.“三看”。一看圖表標題,因為標題是坐標、圖表類題目的靈魂。二看圖表內容,因為它是圖表類題目的主體,是答案的主要來源。圖表的內容一般由時間、項目和表現各個項目狀況的數據或數據曲線(柱狀)構成。三看表注(備注),因為它是圖表題的有機組成部分。表注使圖表的含義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對答題有較大的影響。解釋性的表注是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的依據;補充性的表注則是組織答案不可缺少的來源。通過“三看”,確定答題思路,明確答案主體。
3.“三比較”。一是縱向比較:縱向數據之間進行比較,縱向比較變化(增長或減少);二是橫向比較:橫向數據之間進行比較,橫比差距(聯系);三是綜合比:綜合比看比重,看速度。通過三方面的比較,將圖表的數據或圖形轉換成文字表述出來,即把數字語言轉換成文字語言,準確描述出圖表反映的信息、現象,同時還要注意圖表中某些年份的特殊意義。
4.“一升華”。針對材料內容挖掘內在信息,揭示出這些信息、現象說明的本質問題。升華本質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注意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需要升華,如概括材料中所反映的經濟現象,只需說出現象即可。
四、數學思維的培養途徑
1.讓學生主動訓練,激發數學思維積極性。
2.讓學生多元思考,鍛煉數學思維的靈活性。
3.讓學生追求變式,訓練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4.讓學生構建體系,發展數學思維的整體性。
授人以漁,貴在得法。只要長期堅持,規范訓練,數學類題目將不再困難,數學思維必將落地生根。只要引導得法,補足短板,運用能力必將突飛猛進,綜合素質必將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瑞英.讓數學思維在課堂飛揚[J].江西教育,2007,(06) :45.
[2]李海.淺析政治圖表類試題的解答技巧.
[3]林麗.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