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對您說句“80歲生日快樂”。您對自己的80歲生日感覺如何?
活到80歲了,我感到很滿意;而且,我現在覺得80歲并不像我以前以為的那樣。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很愜意,工作成為了一種樂趣。當然,我一直覺得我的工作是種樂趣,只是到了現在這個歲數,我可以更加隨心所欲。我現在不僅玩心不減,還精力充沛。我和我妻子住在托斯卡納四年了,我感覺非常有收獲感,也能獲得很多靈感。我在這里度過了非常高產的時光,每一天都過得很積極向上。

上圖_攝于紐約,1965年
我小時候會畫卡通畫、畫飛機,畫任何漫畫書上能看到的東西。我父親學的是經典繪畫技法,比如暈染和上色。每次看到他在紙面上創造出新的事物時,我都非常著迷。我還會看他怎么用黏土做出雕塑模型和雪雕。所以說,畫畫也是我那時的興趣愛好之一吧。
后來我進入到藝術學校系統地學習藝術史和繪畫。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的藝術語言都是來自于美術世界的。直到24歲,我才開始接觸到攝影。
我從小就是個“街頭男孩”,我在布朗克斯區(紐約北部)的一個工薪階層街區長大。任何事情都在街道上發生。那時候,我在紐約的一個廣告公司當初級藝術指導,每天中午我都買個三明治,在紐約的街道上隨便逛。我一邊走一邊看,有沒有什么場景是我會想放進一幅畫里的。直到有一天,我從我的老板那里借了臺相機,還買了點彩色膠卷,然后就在第五大道上漫無目的地走,隨手拍照。那時候我都不知道有街頭攝影這種東西,毫無概念。我只知道我想這么拍照,就好像一個傻傻的小孩子,拿著相機,呆在我喜歡的地方,然后嘗試著去從周遭的環境里截取畫面。
當時Robert拍攝的內容,是要用在我所設計的一本小冊子里的。拍攝場景是在一處公寓里有兩名年輕女孩,她們化化妝、做做家務什么的。雖然我當時并不知道他是誰,對攝影也一無所知。但是我看到Robert的拍攝過程,最讓我受感觸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創造出了他的作品。他畫面里的事物,隨著他的動作出現又消失。每一次快門聲響,我越過他的肩頭,都能看到他定格下了那個場景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那種時間要素和動作場景的配合,深深地打動了我。

對頁_左圖,攝于紐約,1975年上圖_
第二天我繼續去拍照,我去工作室拿我的膠卷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和我長得很像的人,很多頭發、胡子拉碴。然后我們就開始一起看對方的照片。那個人就是Tony Ray-Jones。后來我們就經常一起出去玩,一起出去拍照。我們一起自學攝影技巧,學習怎么調到合適的曝光,怎么迅速地拍攝,怎么去和人們接近,還有怎么給作品做后期。

JOEL MEYEROWITZ街頭攝影藝術家
Meyerowitz出生于1938年,在大學中學習繪畫,從24歲開始攝影。他20世紀60年代所拍攝的彩色街頭攝影,成為這一流派的奠基之作,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1978年,他用大畫幅相機拍攝的科德角的作品,集結出版為《岬角燈塔》(Cape Light)。Meyerowitz的這本處女作銷售了15萬余冊,之后他還出版了25本書。2001年,他是唯一一位可以無限制自由出入歸零地(9·11恐怖襲擊后世貿大廈遺址)進行拍攝的攝影師。2014年,他和妻子從紐約搬到了托斯卡納。近年來他都專注于靜物攝影工作。他一生獲得了諸多榮譽,其中包括皇家攝影協會的榮譽會員。

頂圖_ 鋼鐵工人,攝于紐約,2001年作品來自于Joel所拍攝的世界貿易中心恐襲后的紀實攝影

中圖_攝于紐約,1978年

上圖_攝于紐約,1975年
那時候的感覺,是我感受到過的最純粹的饑渴感。我們充滿激情,饑渴地想要到外面去,想要看到更多的東西,根本就停不下來。每當夜幕降臨,天色變暗的時候,我們會找點東西吃,然后再走到時代廣場,因為那兒有足夠的光線,在那里還能繼續拍出點照片,不管是彩色還是黑白的。

頂圖_乳品站,攝于馬塞諸塞州普羅溫斯敦,1976年作品來自于Joel的代表作《岬角燈塔》。

上圖_哈特維家宅,攝于馬塞諸塞州特如羅,1976年同樣來自于《岬角燈塔》。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覺得是有潛在的聯系的。我會說,那是一種喜悅的情緒,是當我手拿相機,站在外面這個世界的時候,所體驗到的一種振奮感和企圖心。
我覺得我始終能體驗到那種孩童般的純真之心,不論這個世界如何以苦楚示人,不論那些悲傷痛苦或者別的事情。所以,我想貫穿我始終的那個“聯系”,就是一種不斷想要看看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的企圖心,我不斷地想要去探尋對攝影而言有趣的,同時也對人類而言有價值的事物。
快問快答
您為什么后來選擇了攝影,放棄了繪畫?
我覺得,繪畫就是一場苦心孤詣的謀劃,你要畫上幾天,乃至幾個禮拜,才讓作品呈現出一種完成的形態。而攝影,是唯一一種能捕捉到我即時所觀察到的東西的方式。
哪本攝影書籍對您影響最深?
當我剛開始做攝影的時候,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美國人》被我奉為圣經,還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決定性瞬間》。這兩本書對我來說很重要,它們向我揭示了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您用什么設備材料來打印您的作品呢?
我一般用的是惠普HP Z3200打印機,相紙用的是康頌(Canson)Rag Photographique和惠普專業高級緞面相紙(HP Professional Premium Satin)。
44英寸和24英寸的打印機我都有。我覺得惠普(HP)是所有品牌的打印機中最好的。
我已經完成了兩本靜物攝影的書—《莫蘭迪之物》(Morandi’s Objects)和《塞尚之物》(Cezanne’s Objects)。而我現在還在拍更多的靜物攝影,當然都是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覺得我好像還需要學習“靜物”的語言,就像我之前所學習的關于街道的語言一樣。就在上周,我又開始了一項新鮮的嘗試,我找了塊非常老舊的門板,大概有200多年的歷史,拿來當放置靜物的桌子。
我發覺自己對于“靜物”的概念有了新的見解。我感覺到我和我所拍攝的靜物對象有著情感聯系;我能感覺到它們的靈魂,而不只是外在的美麗形式。

這個課程包含了34個教學模塊,總共5個半小時的視頻。教學模塊主要包括了一些街頭攝影的小技巧,怎么在環境中讓自己隱藏起來,怎么移動,怎么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合適的位置,還有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探尋。我會針對一些重要問題,比如什么是肖像攝影,如何布置靜物對象,如何組織你的作品主體,還有如何進行后期編輯,怎么編成一本書,怎么去做成展覽。基本上這些問題,就是過去50年里我一直被人問起的。這次,我只是把這些信息,通過一種很非常親切的媒介展現出來,我直接對著攝像機鏡頭說話,就好像和你面對面說話一樣。
我覺得這門課程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想讓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身份認知,就好像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如果你真的去嘗試尋找到了自己的那種個性,你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藝術家。
我認為當你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會走向哪里,也不會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么。但是當你所經歷的夠多了,再回顧你的事業生涯,你會看到事情好像串成了一條線。當然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但無論如何,它們所浮現出來的線性聯系,在當時發生的過程中你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就想說,我可以試著用照片來訴說我的自傳,我的出發點是“我現在是在哪里”。但這個題目其實有隱含的意思,是想說攝影真的教會了我一切。我真的通過攝影發現了自我,而且驚訝于它能帶我走到的地方。

上圖_新娘與她的求婚者,攝于2013年,來自于Joel的靜物攝影系列“小劇場”(Teatrino)
Joel的裝備包
Joel說:“如果天氣是多云的話,我一般用的是徠卡 M10相機,配35毫米f/2的鏡頭。
而在拍靜物的時候,我用的是徠卡 S。當然,我還是偏好35毫米的鏡頭,雖然我也試過用135毫米f/3.4的鏡頭拍了很多。我的攝像作品主要用 徠卡SL。”
《覓我何處》(Where I Find Myself),由Laurence King出版社出版,英國定價45英鎊。欲了解更多Joel的作品,可訪問其網站:www.laurenceking. com/en/joelmeyerowitz-where-i-find-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