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我愛好烹調,自從2014年第二次“退休”至今,5年來已置辦了大大小小共60次家宴,其中59次是中餐,最后一次大膽嘗試了西餐。
從中我感到,家庭烹制菜肴不單是燒煮至熟,還要懂得其中的化學或物理原理,絕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中經驗在此與各位同好分享。
家宴客人大多愛吃我做的咸花生,但有人提出“花生米酥軟,可惜不夠入味,花生殼偏咸”。我也甚感遺憾,精心挑選的咸菜鹵,花生米卻汲不到菜鹵的鮮味。
經過數次試驗,我終于解決了這一問題,方法是將帶殼花生洗凈后,用手一個個捏至碎裂有縫,咸菜鹵汁或鹽水汁就可以滲入殼中。不過問題來了,原本煮好之后酥軟的花生米反而更硬了。原來,這是因為蛋白質遇鹽會變性。
據此原理,我摸索出了加鹽或鹵汁的適當時間,也就是說,待花生米煮至八九成酥時再放調料。注意了量和度后,效果明顯,花生米軟硬適當,咸鮮適口。
話梅花生廣受青睞。起初,我用再好的奶油話梅還是燒不出好味道,總會帶有一股怪怪的澀嘴味。后來我試著增加一道前處理,先用清水煮花生米15~20分鐘,潷去澀嘴的紅色汁;洗凈,再加清水煮 10 分鐘,再洗凈,加清水煮至酥爛;下精鹽、白糖、奶油話梅,比例為 5 克花生米加10 顆話梅,文火燜燒至果肉酥爛入味,中大火收緊鹵汁即成。這樣做出的話梅花生味濃、質地軟韌、甜咸適口、軟硬適度,廣受好評。
1979 年由上海南市區飲食學校、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整理編寫了一本《菜肴烹制技術》,內容豐富、簡繁并茂,十分適合烹飪愛好者及技術新人。
然而,其中一道“苔菜花生”的做法卻無法實現,我反復嘗試均失敗。書中寫道:“苔菜順絲撕成3厘米長,再撕成絲,25克菜絲入 500毫升四成熱油中炸至苔菜青色,撈出撳壓出油……”我試做時發現,苔菜一入油立即顯現出極強的吸油能力,不僅油“消失”了,而且味轉焦苦。想起母親以前經常做這道菜,立即請教。母親笑我是書呆子,說苔菜是干品,怎可以入鍋油炸?!只需用少許溫油快速翻炒,待色翻翠、味溢香即成。我如法炮制,一舉而成。
炸豬排是一道經典上海菜,幾乎人人愛吃,但有人反映肉上有一層較厚的面粉,沒有炸透時,有一股生面粉味。明明是已炸脆炸黃的豬排,“生”面粉從何而來?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吃到了“生面粉”,原來,他在將豬排調味、上蛋糊再拍面粉時,因過于貪圖肉層厚實,拍粉拍得過多。油炸時,油透過了面包粉,也透過了一般范圍厚的面粉層,但過厚的面粉便成了“生面粉”。回去后我改用淀粉,淀粉易于炸透、炸脆,效果好多了。
最讓我高興的是,我將新鮮咸面包(吐司)切成小丁來代替細沙似的面包糠,面包丁油炸后脆、香、酥、松,也減少了豬排肉汁的流失,味道大大升級,獲得了不少點“贊”聲,每位客人至少吃 2 塊,有一位竟連吃 5 塊。
不少人將小籠與湯包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所不同,小籠內的湯汁比湯包略少,皮子也不如湯包的薄和爽滑。小籠通常每籠 6~10 個,湯包每籠肯定 10 個,而且跟一碗青蔥蛋皮絲湯。吃時可用勺子舀起半勺湯,放上一個湯包,一下子全部吞入口。
小時候,父親出門理發,我總要做“跟屁蟲”,因為他理發、修面后總會在附近的“四如春”點心店吃早餐,湯包是必吃的。據父親說,湯包放入有湯的勺子后吃,皮子很爽滑,餡心更鮮嫩。可惜那時我人小嘴也小,不懂得哪種吃法更好。
如今已難見到真正的湯包。有些朋友分不清小籠和湯包,干脆“小籠湯包”連在一起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