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博,吳春彪,馬福元,卞正君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 骨科,江蘇 揚州,225009)
橈骨遠端骨折是最為常見的骨折之一[1-3]。橈骨遠端參與腕關節構成及下尺橈關節構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若骨折處理不好會導致畸形愈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患者喪失勞動能力[4-8]。傳統的手法復位為患者采取坐位,2人對抗牽引2~3 min,拉開骨折端后逆畸形反向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9]。為節省人力,提高效率,作者設計單人足蹬復位法,臨床應用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2017年本院行保守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A 2、A 3、C 1型) 60例,隨機分為應用單人足蹬復位法30例和應用傳統復位法30例。比較2組牽引拉力、拉力可控性、身體其他部位可否輔助復位、牽引時間、整體操作時間、需要人數、手套數以及即刻復位成功率。
1.2.1 單人足蹬復位法: 復位前準備檢查床(在腿部安裝腳手架十字扣件)、直徑4 cm金屬桿、3.5 cm寬牽引皮帶、防滑手套。具體方法: 將金屬桿插在十字扣件孔內,患者采取仰臥位,患肢在外,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前臂豎起,將牽引皮帶固定于上臂和金屬桿之間,拉緊。術者佩戴防滑手套,雙手分別握緊患者拇指、示指、中指。與患肢左右相對的足(比如患者左側骨折,術者用右足;反之亦然)蹬在金屬桿上,用腰背力量對抗牽引5 s,邊牽引邊用膝蓋頂于骨折處做掌傾、尺偏復位。目測畸形矯正后前臂依然保持豎立,給予短臂前后托(虎口部相連)安裝并固定,再次復位塑形,繃帶繃緊。術后攝片驗證效果。
1.2.2 傳統復位法: 復位前準備椅子、防滑手套。具體方法: 患者取坐位,患者肩關節水平外展,肘關節屈曲90°,一位助手雙手扣住上臂,另一位助手戴抗滑手套,雙手分別握緊患者拇指、示指、中指,二人以身體后仰,以體質量持續牽引2~3 min,術者戴防滑手套由近向遠復位骨折塊,應用端提或折頂蹬手法。給予前后托石膏固定(助手需扶住掌側石膏防止下落),并再次復位塑形。術后攝片驗證效果。
① 在橈尺遠側關節,橈骨短縮2~3 mm以內;② 前后位X片橈骨遠端尺側傾斜>15°;③ 側位片顯示矢狀位傾斜在背側15°到掌側20°;④ 橈腕關節內脫位或間隙<1 mm;⑤ 橈骨遠端半月切跡關節錯位<1 mm。
在真實復位時無法直接測量拉力,故采取間接測定。選擇20~50歲成年男性、女性各15名,用管型測力計(常州雙杰測試儀器廠LTZ-100型)代替前臂,測定單人、雙人拉力,計算平均值。對于拉力的穩定性和控性,單人足蹬法可以控制拉力從0 kg到極限拉力,可在一個拉力值停留數秒。雙人由于受重心、體質量的影響,為了達到雙人平衡需同時努力,所以很難做到穩定控制力量。
采用統一標準,單人5 s,傳統180 s。以患者擺好姿勢開始計時,此前將棉紙、石膏繃帶、剪刀、手套等準備好。單人法包括安裝金屬棒和牽引帶的時間。單人組平均用時7 min 36 s,雙人組平均用時8 min 9 s。
單人足蹬復位組患者均即刻復位成功,傳統復位組有2例復位不成功,均為強壯的青年男性,骨折為重疊移位,拉力不足所致。見表1。

表1 單人足蹬復位法與傳統復位法的效果對比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骨科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傳統骨折復位法的應用效果較好,但存在以下缺點: ① 對于有些非常強壯的男性的重疊骨折,拉力有時不足,造成復位失敗。② 拉力不穩定。③ 人力成本高,必須要2~3人完成復位。④ 浪費耗材。傳統方法患者采取坐位,復位完成后打石膏時必須有人托住石膏,而這個人必須戴手套,所以需要兩副手套。⑤ 復位操作的都是男醫生,女醫生往往難以完成。
與傳統雙人法比較,單人足蹬復位法的優點為: ① 拉力非常大,可應用腰背肌力量,男性平均可拉出90 kg,女性47 kg,而雙人法男性41 kg,女性32 kg,女性單人甚至強于男性雙人。② 熟練運用后拉力可控。對于強壯者可加大腰背力量,對于瘦弱者可減小力量,非常安全。③ 因為拉力大且均勻可控,所以本實驗設定牽引5 s,均獲成功,節省了時間。④ 單人復位患者為仰臥位,上臂豎立,此時石膏跨過虎口,通過重力下墜,所以不需要人托住,可節省一副手套。⑤ 節省人力成本。⑥ 女醫生也可完成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