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516025)
目前,普遍采用氰化物鍍液體系、硫酸鹽鍍液體系和焦磷酸鹽鍍液體系進行電鍍銅。其中,硫酸鹽鍍液體系具有成分簡單、穩定不易分解、電流效率高等優點,應用最為廣泛[1]。為了得到質量良好的鍍銅層,往往向鍍液中加入添加劑,并對電鍍工藝條件進行優化。
鍍層的質量(包括形貌、織構等)與鍍液組成和電鍍工藝條件密切相關。研究鍍液組成和電鍍工藝條件對鍍層質量的影響,有助于優化電鍍工藝[2]。本文在硫酸鹽鍍液體系中進行不銹鋼表面電鍍銅實驗。研究了鍍液組成、攪拌方式對鍍層宏觀形貌及微觀形貌的影響,同時研究了脈沖電流密度對鍍層織構的影響。在含有適量添加劑的硫酸鹽鍍液體系中,通過優化電鍍工藝條件,得到質量良好的納米晶銅鍍層。
硫酸鹽鍍液體系的組成為:CuSO4·5 H2O 200 g/L,H2SO450 g/L。其中:CuSO4·5H2O是主鹽,提供銅離子;H2SO4是導電介質,提高鍍液的電導率,同時改善鍍液的分散性。
鍍液的配制方法為:(1)向鍍槽中加入所需鍍液體積2/3的蒸餾水,加熱至30℃后,將計算量的CuSO4·5H2O加入蒸餾水中,攪拌使之完全溶解;(2)向配制好的硫酸銅溶液中緩慢加入計算量的H2SO4,邊加邊攪拌;(3)鍍液冷卻后過濾。
將配制好的鍍液分成兩等份,其中一份加入適量的添加劑(包含氯離子和晶粒細化劑)。
選用磷銅板作陽極,不銹鋼板(SUS316)作陰極。陰極預處理流程為:鍍液采用水浴加熱,當鍍液溫度達到30℃且保持0.5 h后,打開電源進行電鍍銅實驗。采用單脈沖電源,在脈沖電流密度為1 A/dm2、7 A/dm2條件下進行對比實驗,根據設定的電流密度調節電源的輸出電流。實驗過程中,采用磁力攪拌和超聲波攪拌兩種攪拌方式,磁力攪拌速率為300 r/min,超聲波功率為200 W。當鍍層厚度達到50μm左右,停止實驗。取出試樣,清洗、干燥后,進行性能測試。
(1)宏觀形貌與表面粗糙度
采用數碼相機拍攝微距照片,觀察鍍層的宏觀形貌。采用SJ-210型手持式表面粗糙度儀測定鍍層的表面粗糙度,取3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2)微觀形貌
采用FEI Nova NanoSEM 45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鍍層的微觀形貌,放大3500倍。
(3)織構
采用D/Max 2500PC型X射線衍射儀對鍍層的織構進行表征。測試條件為:銅靶(波長0.15406 nm),管電壓40 k V,管電流30 m A,掃描范圍35°~95°,步長0.02°。
用織構系數TC(hkl)表征(hkl)晶面的擇優取向程度,公式為:

式中:I(hkl)為鍍層試樣(hkl)晶面的衍射強度;I0(hkl)為標準銅粉末(hkl)晶面的衍射強度;n為衍射峰個數。如果某一晶面的TC(hkl)值大于平均值1/n,則該晶面呈擇優取向,并且TC(hkl)值越大,說明其擇優取向程度越高。當各晶面的TC(hkl)值相同時,說明晶面取向無序。
根據Scherrer公式計算鍍層的晶粒尺寸,公式為:

式中:D為晶粒尺寸;K為Scherrer常數,取0.89;λ為X射線波長;β為衍射峰半高寬;θ為衍射角。
采用不含添加劑的鍍液得到的鍍層宏觀形貌如圖1(a)所示,其表面有少量的毛刺,顏色不均勻,邊緣有發暗部分,表面粗糙度為1.06μm。采用含有添加劑的鍍液得到的鍍層宏觀形貌如圖1(b)所示,其色澤均勻,光亮度良好,表面粗糙度為0.82μm。

圖1 鍍層的宏觀形貌
通過對比圖1(a)和圖1(b)可知:鍍液組成對鍍層的宏觀形貌有較大影響。本文所用添加劑的主要作用為:(1)氯離子作為銅離子與金屬銅之間的電子傳遞橋梁,并且能促進陽極溶解,使鍍層表面平整[3];(2)晶粒細化劑吸附在陰極表面對電鍍過程具有阻化作用[4],阻礙了晶體的繼續生長,但有利于新晶核的形成,促進結晶細化。
鍍層的形成包括液相傳質、電還原和電結晶三個連續的界面反應步驟。電鍍工藝條件正是通過對這三個界面反應步驟的作用,從而影響鍍層的形貌。
圖2(a)為采用磁力攪拌得到的鍍層微觀形貌,圖2(b)為采用超聲波攪拌得到的鍍層微觀形貌。由圖2可知:采用超聲波攪拌得到的鍍層比采用磁力攪拌得到的鍍層平整、致密。采用超聲波攪拌得到的鍍層結晶致密,表面顆粒分布較均勻,顆粒細小且比較均一。攪拌促進液相傳質,提高銅離子的擴散速率,使陰極面附近消耗的銅離子得到補充。與磁力攪拌相比,超聲波攪拌強化了鍍液的攪拌效果。利用超聲空化效應產生的微射流,極大提高了銅離子的傳輸速率,使陰極面附近消耗的銅離子得到及時補充,降低了濃差極化,相應提高了工作電流密度范圍內的陰極極化程度[5],使新晶核的形成加快,因而結晶更加致密。

圖2 鍍層的微觀形貌
圖3為不同脈沖電流密度下所得鍍層的XRD圖譜。與JCPDS標準卡片對照發現,兩種鍍層都是面心立方結構。由圖3可知:兩種鍍層都出現四個較為明顯的衍射峰,對應的晶面為(111)、(200)、(220)、(311)。

圖3 不同脈沖電流密度下所得鍍層的XRD圖譜
表1為不同脈沖電流密度下所得鍍層的TC(hkl)值。由表1可知:兩種鍍層都是(220)晶面的TC(hkl)值最大。脈沖電流密度為1 A/dm2條件下得到的鍍層,其(220)晶面的TC(hkl)值達到85.5%;脈沖電流密度為7 A/dm2條件下得到的鍍層,其(220)晶面的TC(hkl)值達到87.4%。這說明兩種鍍層都呈現(220)晶面擇優取向,脈沖電流密度對鍍層晶面擇優取向無影響。

表1 不同脈沖電流密度下所得鍍層的TC(hkl)值
文獻[6]指出:采用硫酸鹽鍍液體系得到的納米晶銅鍍層往往呈現(220)晶面擇優取向或(111)晶面擇優取向,并且在低電流密度下得到的納米晶銅鍍層呈現(220)晶面擇優取向。本文的實驗結果與之吻合。根據幾何選擇理論,由于鍍層各晶面的生長速率不同,快生長的晶面趨于消失,而慢生長的晶面得以保留,造成在某一晶面呈現擇優取向。電鍍銅過程中,可以認為晶核自由生長。低電流密度條件下,晶核主要沿著與陰極垂直的平面向上生長,再加上(220)晶面的交換電流密度明顯高于其他晶面的交換電流密度,導致呈現(220)晶面擇優取向。
雖然脈沖電流密度(1~7 A/dm2)對鍍層晶面擇優取向無影響,但采用合適的脈沖電流密度可以提高沉積速率和電流效率,得到表面平整、結晶細致的鍍層。脈沖電流密度為1 A/dm2條件下得到的鍍層,根據Scherrer公式計算得出其(111)晶面和(200)晶面的晶粒尺寸分別為70.3 nm和68.6 nm。由此可以認為,脈沖電流密度為1 A/dm2條件下得到的鍍層具有納米晶結構特征。
(1)鍍液組成、攪拌方式對鍍層的宏觀形貌及微觀形貌有較大的影響。脈沖電流密度(1~7 A/dm2)對鍍層的晶面擇優取向無影響,脈沖電流密度為1 A/dm2、7 A/dm2條件下得到的鍍層都呈現(220)晶面擇優取向。
(2)在含有適量添加劑的硫酸鹽鍍液體系中,采用超聲波攪拌并在脈沖電流密度為1 A/dm2的條件下,得到光亮度良好、結晶致密、晶粒尺寸約為70 nm的納米晶銅鍍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