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米
用將近兩年的過渡時間,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將于2019年初實現100%集中交存。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此前這筆“躺贏”的備付金利息收入來源將徹底被堵住。
點評:中國人民銀行6月29日發布《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銀辦發【2018】114號,下稱“114號文”),規定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交存時間為每月第二個星期一(遇節假日順延),交存基數為上一個月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跨境人民幣備付金賬戶、基金銷售結算專用賬戶、外匯備付金賬戶余額暫不計入交存基數。
央行為了消除備付金風險隱患,逐步收編、集中存管的大方向,市場早已有預期。最早是在2017年初,央行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發文稱,客戶備付金采取專款專戶集中管理。《關于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該賬戶資金暫不計付利息。2017年末,央行再發文稱,2018年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將由現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具體而言,2018年1月仍執行現行集中交存比例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4月才將集中交存比例調整到50%左右,5月初,央行試點26家支付機構全額交存備付金。
央行整治備付金存管主要是因為目前中國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在兩個特點:一是非常分散,二是規模增長很快,這決定了存在風險隱患。一些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央行的專項檢查中被發現存在一些嚴重違規問題,部分支付機構挪用與占用備付金、部分備付金存管銀行未履行備付金監督責任或流于形式。同時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很多支付機構的盈利模式中,主要的盈利來源并不是支付服務,而是吸收資金沉淀,通過備付金的利息盈利,走向已經“跑偏”。根據央行統計,支付機構備付金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為9.52%。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機構,備付金利息收入占比高達22.24%;其次是網絡支付機構,占比為11.26%;銀行卡收單機構的備付金利息收入占比1.81%。此次央行直接將政策執行到“頂格”,備付金100%集中交存,意味著備付金利息收入將不再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
有專業機構認為,這將會徹底改變未來支付機構的收入結構。對于一些收入來源單一、備付金利息收入依賴度較高的地方性、小規模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造成的沖擊是致命的。
值得注意的是,114號文的出臺就在第三方支付機構斷直連、變網聯的前一天。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利好斷直連,通過網聯平臺集中清算,實際上是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把指令原封不動地交給銀行,支付機構本身淪落成傳遞指令的通道,喪失了對備付金賬戶余額調整的自主權,從而降低了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動力,促使其主動交存備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