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
中國金融業開放力度前所未有,一系列開放舉措將進一步提高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和服務能力,也將為內外資機構帶來難得的機遇,共享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大餐”。
此次開放呈現幾大特點。首先,金融開放的領域拓寬了。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銀行、證券、保險等主要金融機構,還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而且此前已經放開了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市場準入限制,并對外商投資征信機構實行國民待遇。業內分析,這些措施將豐富和完善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主體,推動中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其次,放松市場準入的限制。針對不同金融領域,持股比例限制在逐步放開。例如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后不再設限;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
第三,經營范圍也進一步擴大。例如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與中資機構一致;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范圍等。業內分析,這些舉措將有助于外資機構更好地參與到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從而促進金融服務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由銀行擴大到幾乎所有的持牌銀行業金融機構,既包括新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也涵蓋即將設立的理財公司,體現了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的全方位開放。
本次金融業對外開放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二是金融業對外開放要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三是在開放的同時,要重視防范金融風險,要使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開放度相匹配。
本次的開放舉措很好地體現了這三大原則。首先,以往對外資的市場準入要求較高,而這次開放舉措則是準入前國民待遇的具體化,擴大的市場準入,也有助于營造更加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其次,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改革需要我們有足夠的風險應對能力和經濟治理能力,應該是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否則,其潛在的風險很大,又具有傳染性,將會沖擊整個經濟的健康穩定。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腳步不能不考慮這兩大因素。再次,監管能力要和開放程度相匹配。當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重中之重,要避免任何風險的爆發及連鎖反應。
中國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無疑將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深遠影響。這一系列舉措會對國內的金融機構帶來沖擊嗎?“狼來了”式的擔憂今天還在嗎?
不少專家表示,今非昔比,現在讓外資進來,會更加有利于競爭。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這說明,我們對經濟運行的駕馭能力和水平持續增強,能夠有更足的實力和更大的底氣來擴大金融業開放,并以此推動中國金融業繼續深化改革,實現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跨越。開放的好處是明顯的。
以銀行業為例,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首次突破250萬億元,5年間增長了88.6%。在銀行業加速轉型的背景下,外資銀行可以為中資銀行帶來經驗,前者在“大資管”“大投行”業務方面都發展得相對成熟。此外,外資銀行的境外機構能夠更好地服務我國“走出去”的企業,業務權限和業務品種也會有所增加。
中國企業“走出去”與西方金融企業“走進來”,對中國金融行業改革、制度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都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