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黨琦,辛 龍,宋小宏,何艷芝,謝喜紅,羅天鳳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石墨具有化學性質穩定、可塑、耐高溫、導電、潤滑等特性,廣泛應用于冶金、機械、化學、電器、軍工等領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區域上已發現敖包山、大敖包溝、白臺溝東、紅柳峽北、獨山子南、大案盆溝、梧桐井等石墨礦產地多處,與白石頭溝石墨礦成礦地質條件、成礦機理相同,并與小敖包溝西鉛鋅(鐵、石墨)礦、掉石溝鉛鋅(石墨)礦、土達坂鉛礦屬同一成礦帶,找礦前景極好,有望建成西部大型的石墨勘查開發基地[1]。
勘查區位于祁連造山帶與敦煌地塊的交接部位,阿爾金大斷裂近東西向在其南側穿過,構造發育,侵入巖呈帶狀沿斷裂展布[2]。區域上地層以阿爾金大斷裂為界,北屬塔里木地層區塔南地層分區,南屬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北祁連地層小區,區內出露主要地層有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巖群(ArPtD)、新近紀苦泉組(Nk)(圖1),其中敦煌巖群(ArPtD)屬塔南地層分區,為一套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組合,屬結晶基底巖系,分布于阿爾金大斷裂以北的紅柳溝-白石頭溝一帶,區域上僅出露A、B兩個巖組,呈近東西向帶狀展布,層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巖性組合為片麻巖、片巖、斜長角閃巖、大理巖、石英巖等,其中B巖組是紅柳峽—白石頭溝一帶石墨礦的主要賦礦層位。
區域構造明顯受阿爾金大斷裂控制,主要有褶皺、斷裂、片理、片麻理等,其中東西向和北西西向褶皺、斷裂最為發育。敦煌巖群總體上構成紅柳峽復式向斜,軸向近東西向,南翼傾角60°~70°,北翼傾角50°~60°,兩翼均有不同規模的次級褶皺,區域上規模較大的次級褶皺有金場溝向斜、梧桐溝背斜、梧桐溝向斜、土達坂向斜,部分石墨礦體空間展布、形態受褶皺構造控制;斷裂構造有近東西向、北西西向、北東東向3組,北東東向斷裂主要是阿爾金大斷裂的一部分,為地殼深部的巖漿氣液及巖漿侵入提供了良好通道;北西西向斷裂是阿爾金斷裂帶的次級構造,是區內鉛鋅、鐵礦的主要控礦構造。
區域上巖漿活動較強,侵入巖主要分布在區域北側,整體呈近東西向展布,與區域地層、構造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主要侵入體有石包城北英云閃長巖體、金場溝二長花崗巖體;脈巖不太發育,主要有輝綠玢巖脈、閃長玢巖脈、偉晶巖脈。
勘查區地處阿爾金大斷裂北側一隅、梧桐溝背斜北翼,敦煌基底雜巖隆起帶,出露地層簡單,褶皺較為發育,侵入巖不甚發育,僅有零星脈巖侵入。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巖群B巖組和第四紀全新統(圖2)。其中敦煌巖群B巖組(ArPtD2)幾乎分布于整個勘查區內,總體呈北東東向帶狀展布,與區域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是石墨礦主要賦礦層位,總體南傾,傾角50°~75°;層間次級褶皺發育,致使地層局部傾向南西、北西,地層在轉折端具明顯“加厚”現象。巖石普遍遭受中—深程度的變質作用,其巖石組合為大理巖、含石墨大理巖、黑云石英片巖、含石墨黑云石英片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含石榴斜長角閃巖,礦體主要賦存于含石墨大理巖和含石墨黑云石英片巖中。

圖1 白石頭溝一帶區域地質礦產簡圖

圖2 白石頭溝石墨礦區地質簡圖
勘查區位于梧桐溝背斜北翼,受阿爾金大斷裂影響和多期次的構造變形,層間褶皺、撓曲、片理及片麻理較為常見。褶皺構造以倒轉同斜背斜和倒轉同斜向斜為主,軸向北西—南東向,大理巖型石墨礦體空間展布、形態受褶皺構造控制,使部分礦體、地層呈“S”型(圖2),并具拉伸變薄、轉折端增厚特征;斷裂構造不發育、規模小,對礦體影響較小。
勘查區內侵入巖不發育,僅有少量斜長偉晶巖脈、石英脈分布,規模較小,脈體走向一般為70°~100°,脈寬0.5m~20m,長20m~200m不等,部分脈體截穿礦體,對礦體有一定破壞作用。
勘查區變質巖分布廣泛,主要為敦煌巖群片巖、片麻巖、大理巖和斜長角閃巖。通過紅柳峽石榴石斜長角閃巖的變質特征、鋯石U-Pb年齡研究[3],石榴子石斜長角閃巖的原巖為島弧拉斑玄武巖,溫度達550°~780℃,壓力0.3GPa~0.9GPa,典型礦物組合為石榴石-角閃石-透輝石-斜長石,表明敦煌巖群變質程度達角閃巖相,以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為主,變質程度高。
通過地質勘查工作,勘查區內共圈出石墨礦體33條,其中石英片巖型礦體18條,大理巖型礦體15條,相較而言,大理巖型石墨礦石品質高而鱗片小,礦體形態復雜;石英片巖型礦石品位低鱗片大,形態簡單[4]。
大理巖型石墨礦體主要賦存于敦煌巖群B巖組含石墨大理巖中,礦體長100m~780m不等,單工程平均厚度為1.45m~28.74m,礦體平均厚度2.26m~28.74m,單工程(固定碳)平均品位為3.21%~15.15%,礦體(固定碳)平均品位達3.21%~10.83%,品位變化系數為41.77%~46.17%,較為穩定。受褶皺影響變形強烈(圖2),局部呈“S”形,礦體產狀與圍巖產狀一致,向深部產狀有變緩趨勢(圖3),并具有“上厚下薄、上富下貧”的特征。礦體總體傾向南西,傾角56°~78°,頂板為含石墨大理巖,底板為斜長角閃巖、黑云石英片巖,夾石較少,圍巖蝕變主要有高嶺土化、褐鐵礦化等[5]。
石英片巖型石墨礦體主要賦存于敦煌巖群B巖組含石墨石英片巖中,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北東—南西向展布,總體傾向南東,傾角61°~76°,礦體長50m~730m不等,單工程平均厚度為2.57m~24.04m,礦體平均厚度2.07m~22.43m,厚度變化較大,厚度變化系數為16.48%~130.46%,總體上“西厚東薄”;單工程(固定碳)平均品位為3.25%~5.84%,礦體(固定碳)平均品位達3.19%~5.84%,品位變化系數為22.13%~35.64%,礦石品位穩定;頂底板圍巖均為含石墨石英片巖,無明顯界線,圍巖蝕變主要為高嶺土化、黃鉀鐵礬化[6]。

圖3 白石頭溝石墨礦10勘探線剖面簡圖
礦石自然類型有大理巖型、石英片巖型兩類。石英片巖型石墨礦具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石墨,含量約3%~8%,呈細小鱗片狀,片徑約0.08×0.1~0.3×1.1mm±,大于0.147mm±(100目)的石墨占總含量的55%以上,幾乎無小于1μm的石墨,工業類型屬晶質石墨礦石,脈石礦物主要以石英、長石、云母為主,含少量泥質、碳酸鹽集合體及赤褐鐵礦;大理巖型石墨礦石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石墨,含量約3%~25.31%,平均含量10.90%,片徑約0.05×0.08~0.25×0.7mm±,多呈0.1mm~0.3mm的單體半定向排列,大于0.147mm±的石墨占總量的60%±,幾乎無小于1μm的石墨,工業類型也屬晶質石墨礦石,脈石礦物主要以方解石、白云石為主,含少量泥質、云母及石英。
礦石化學成分簡單,除有用化學組分C(固定碳)外,未發現任何伴生有益元素,有害組分SiO2、Al2O3、Fe2O3含量偏高,其中SiO2含量40.64%~75.16%,平均56.80%,Al2O3含 量7.35%~10.34%, 平 均7.54%,Fe2O3含 量1.76%~8.23%,平均4.63%,但根據選礦試驗報告,有害組分對選礦和精礦的提純、深加工影響不大。
在認真分析前人科研和地勘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次勘查成果,認為白石頭溝石墨礦屬沉積變質型。主要特征為。
(1)石墨礦主要賦存于敦煌巖群B巖組中,是一套典型的變質沉積巖含礦建造,含礦巖石為含石墨大理巖、含石墨石英片巖,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狀與圍巖一致,礦層嚴格受層位控制。
(2)石墨呈顯微鱗片-鱗片狀較均勻分布于脈石礦物間,部分石墨集合體沿層理、片理呈條帶狀產出,局部原生礦石中見原生層狀構造;且礦石中SiO2、Al2O3、Fe2O3含量較高,而Na2O、K2O、MgO含量低,圍巖蝕變弱,沉積特征明顯。
(3)含礦巖石經區域變質,溫度、壓力不斷增大,變質程度由淺入深,巖石中碳質重結晶,碳質相對富集成石墨;后期區域巖漿侵入,圍巖溫度進一步升高,致使石墨再次重結晶、富集,石墨鱗片增大,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石墨礦床。
(1)礦體賦存于敦煌巖群B巖組含石墨大理巖、含石墨石英片巖中,嚴格受層位控制,故含石墨大理巖、含石墨石英片巖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2)大理巖型石墨礦頂板一般為含石墨大理巖,耐風化能力弱,底板為斜長角閃巖或黑云石英片巖,耐風化能力強,因頂底板圍巖耐風化能力差,礦體出露位置易形成負地形,故含石墨大理巖底部負地形處是找礦有利部位。
(3)褐鐵礦化、高嶺土化強烈地段,含石墨石英片巖中固定碳含量高,在地表形成較明顯的“黃帶”,是尋找石英片巖型石墨礦的直接找礦標志。
(4)石墨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具備“低電阻高極化”的電性特征,使用電法等物探手段有較好的找礦效果。
白石頭溝石墨礦屬沉積變質型礦床,含礦地層為敦煌巖群B巖組,含礦巖性為含石墨大理巖、含石墨石英片巖,礦石自然類型有石英片巖型和大理巖型兩類。通過初步勘查工作,礦床儲量規模已達中型,但含石墨礦化帶沿走向仍未完全揭露控制,石英片巖型石墨礦體深部未能驗證。通過進一步勘查工作,區內石墨礦物量有望突破100萬噸,達到大型規模,且區域上石墨礦化帶(敦煌巖群B巖組)長約40km,目前已發現石墨礦產地多處,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和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