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斌,鄭忠超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東北大隊,江西 上饒 334000)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薊縣系張村巖組、白堊系下統石溪組、第四系全新統。區內構造較發育,巖層片理化強烈,主要有區域性剪切帶以及小規模斷裂。區內巖漿巖欠發育,僅見些閃長玢小巖脈[1]。

圖1 礦區區域構造略圖
(1)礦體特征。區內共圈出規模較大的金礦體有2個,礦體編號分別:Au1和Au2,詳見表1。Au1礦體:分布于0~12線間,受剪切帶控制,地表控制礦體走向長約300m。礦體由大小不一(寬幾毫米~幾厘米)的透鏡狀石英脈或由石英細(微)脈疊置而成的脈帶組成,具分枝、復合,尖滅再現或尖滅側現特點。礦體圍巖蝕變較強,與圍巖常呈過渡關系。Au2礦體:分布于7~19線間,控制走向長度約200m,沿北北西向斷裂展布,局部順片理產出。礦石呈灰、灰白色,致密塊狀,金礦化強度高。礦化主要富集于沿石英肪的微細裂隙充填的石英、碳酸鹽細脈中及細脈兩側。礦體與圍巖界線明顯,圍巖一般沒有蝕變或蝕變很微弱[2]。
(2)礦物特征。蝕變巖型的含金硅化糜棱巖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為絹云母、石英、綠泥石、碳酸鹽等,礦石礦物以粉晶和細晶黃鐵礦為主,少量毒砂和表生氧化礦物—褐鐵礦、赤鐵礦,偶含自然金。石英脈型礦石中,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少量絹云母、綠泥石、碳酸鹽等,礦石礦物以細晶和團塊狀黃鐵礦為主,少量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微量自然金。自然金呈金黃色,板片狀,粒徑〈0.01mm屬微細粒金,局部地段可見明金,粒度0.01mm~0.1mm。主要賦存于石英的裂隙或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礦物粒間。黃鐵礦:淺黃色,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粉晶狀,主要分布于礦化石英脈及近礦圍巖中。部分地段黃鐵礦已被褐鐵礦交代。
(3)礦石類型。本區礦石類型主要有含金硅化蝕變巖型和石英脈型兩種。

表1 礦區金礦體特征一覽表
礦化期:可分為同生沉積期、區域變質期、熱夜交代期及表生氧化期。
礦化階段:第一階段為石英——黃鐵礦階段:以最早期蝕變,區域變質作用分異出多余的硅質膠體順區域片理形成變質期石英脈,呈透鏡狀、藕節狀、脈幅一般1mm~10mm。在石英脈中或邊部偶見有結晶粗大的黃鐵礦呈星點狀分布,金礦化微弱。第二階段為石英——硫化物階段:金礦床形成主要階段,礦液中含有大量帶入的和轉移的二氧化硅,過飽和后有大量石英從礦液中頻繁晶出,呈脈狀、團塊狀充填交代。石英呈它形、中細粒為主,早期硫化物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磁黃鐵礦等,呈團塊狀、浸染狀、微細脈狀分布;晚期為黃鐵礦——磁黃鐵礦——自然金。本礦化階段金礦化弱。第三階段為碳酸鹽——硫化物階段:已到了成礦后期,礦液受地下水和大氣氧作用,礦液成分已轉變為以地下水為主,碳酸鹽化普遍出現,礦液沿裂隙充填生成石英、方解石脈,呈不規則脈狀分布。伴有黃鐵礦、黃銅礦、偶見方鉛礦、輝鉬礦。本礦化階段金礦化強。
(1)地層條件。中元古界張村巖群是目前贛東北金礦最主要的含金層位:礦區及外圍主要巖石為一套以英安質火山碎屑沉積巖——泥砂質沉積巖建造,屬于淺海相的類復理石建造,含凝灰質巖層中Au元素背景值明顯偏高,據統計含凝灰質千枚巖中Au元素豐度達10ppb。
(2)構造條件。贛東北深斷裂帶和支家橋—東坑口深斷裂帶不僅控制了區域內含礦地層展布,而且也控制了區域巖漿活動的時空分布,從而間接地控制了區域礦床的形成。次級斷裂構造如NE、EW向斷裂不僅是巖漿、熱液運移的通道,也是容礦、儲礦的空間。金礦床受控于NE、近EW向斷裂破碎帶中,由于受動力變質熱液影響使含礦地層(或礦源層)中的成礦元素活化轉移,在韌、脆性變形過渡地帶富集成礦。
(3)物理化學條件。據《德興海口——新營地區金成礦條件及找礦方向》專題研究成果顯示,成礦溫度:礦物包裹體爆裂溫度多介于290℃~390℃之間,均一溫度多介于180℃~280℃之間,屬于中低溫熱液形成的金礦。成礦壓力0.8KP~1KP,礦床形成相當于3.8km。成礦溶液成分陽離子K+、Na+、Ca2+、Mg2+含量基本接近,僅Ca2+稍偏高;陰離子具有的特征,微量氣體成分具有H2O>CO>CO2>HN4的特征。硫同位素δ34S一般2.85~3.070/00,數值接近隕石硫(δ34S<100/00)的特征,顯示了礦化帶中的硫主要來自地殼深部和上地幔。氧同位素δ18O一般11.81~14.640/00,與巖漿成因水δ18O值(7~9.50/00)比較,稍偏高,與變質成因水δ18O值(16~170/00)比較接近,故成礦熱水來自變質水,巖漿水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余家金礦床受區域級剪切帶控制,賦于剪切作用形成的次級變形和變質帶中。硫同位素δ34S測定結果顯示了金質主要來自深源,通過剪切帶溝通深成斷裂網絡將金質攜帶到地殼淺部成礦。成礦熱液主要來自變質水,成礦溫度屬中低溫。因此礦床成因類型屬變質熱液型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