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毅,楊平偉,范予晨,羅小新,郭 霆
(陜西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32)
銅金礦在我國分布廣泛,是一種重要的礦產資源[1,2]。陜西某銅金礦銅品位為1.11%,金品位為1.05g/t,采用“兩段破碎一段閉路磨礦一粗一精二掃”生產工藝流程,銅、金回收率較低,造成部分有用金屬損失,本文通過對該礦石進行選礦試驗研究并結合現場生產情況,提出了技術改造方案,對相同類型銅金礦的選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礦石中主要有價元素為銅、金、銀,原礦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原礦多元素分析結果
原礦中銅含量較高,因此對銅進行了物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銅物相分析結果
礦石中銅以原生硫化銅和次生硫化銅為主,占總銅量的91.9%;以氧化銅次之,占總銅量的4.86%。
銅主要以黃銅礦的形式產出,其次有很少量銅藍、斑銅礦、輝銅礦、黝銅礦。黃銅礦呈它形粒狀,粒度0.005mm~0.8mm,單獨或與黃鐵礦連生浸染狀分布在石英脈中。金主要沿石英裂隙分布,部分被包裹在黃鐵礦中,50%以上呈微細粒,其形態有粒狀、片狀。
由于礦石中含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因此試驗采用浮選法。選礦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3。

圖1 選礦試驗流程

表3 銅金礦閉路流程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該礦浮選指標較好,銅精礦品位為20.02%,銅回收率90.10%,銅精礦中金品位18.55g/t,金回收率91.88%。
選礦廠按照“兩段破碎—一段閉路磨礦(磨礦細度-200目占70%)—一粗一精二掃”的工藝流程于2015年建成投產,實際入選原礦銅品位為1.11%,金品位為1.05%。投產后生產運營了兩年,平均銅精礦品位為17.5%,銅精礦含金品位16g/t,銅回收率81.22%,金回收率78.36%。由于銅、金回收率不高,導致尾礦中銅、金損失較多,尾礦含銅品位為0.22%,含金品位為0.24g/t,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本次技術改造。
由于單體解離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目的礦物的選別效果,因此為考查礦物解離情況,對選礦廠的旋流器溢流產品進行了銅礦物的解離度測定。

表4 銅礦物的解離度
由表可知,在磨礦細度為-0.074mm占70%的情況下,銅礦物的單體解離度達到90%以上。
由此可知,精選次數較少是導致銅精礦品位不高的主要原因,而掃選次數較少是導致有用礦物跑尾嚴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原工藝流程的基礎上增加一次精選一次掃選,有利于改善該銅金礦的選別指標。改造后的選別流程如圖2所示。近兩個月平均生產指標見表5。

表5 銅金礦改造后生產指標
通過在原選別流程的基礎上增加“一精一掃”作業,銅回收率由改造前的81.22%提高到86.39%,增加了5.17%;金回收率由改造前的78.36%提高到83.67%,增加了5.31%,改造后的工藝流程提高了銅、金回收率,達到了預期效果。

圖2 改造后生產工藝流程
某銅金礦石含銅1.11%,含金1.05g/t,硫化礦物主要為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改造后的生產數據表明,通過增加精選次數和掃選次數,可以有效提高銅精礦中銅、金的回收率,銅回收率提高了5.17%,金回收率提高了5.31%,顯著改善了該銅金礦的選別指標,提高了礦產資源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