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漫長的歷史歲月孕育出燦若星河的文化藝術精品。然而進入晚清之后,近代中國步入了一段喪權辱國的屈辱之路,在滿清政府的不作為下,西方列強不僅從我國攫取了大片領土和政治、經濟權益,還掠走了難以計數的歷史文物。如今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內都能見到出自中國的文物,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的200多座博物館內,近代流散到世界各國的中國文物多達200 萬件以上,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除了我們熟知的在洗劫圓明園、故宮時搶走的部分文物外,一些來華的外國人還以科學探險的名義盜走了大量珍寶。
當你踏上國外的土地盡情游玩,穿梭于當地博物館之時,看到那些本應屬于我們的珍寶被陳列在別人的展柜中,你是否也會感到深深的遺憾和惋惜呢?以史明鑒,希望這不同尋常的旅程能帶給你一場叩問心靈的震撼。
英國篇
商雙羊尊
年代:商代晚期
規格:通高45厘米
價值:商代青銅器珍品
流失時間:1860年
現藏地:不列顛博物館
商代晚期的容酒器,筒形口,腹為雙羊前軀相背狀,羊角大彎曲,尊口下飾弦紋和龍面饕餮紋,羊頜及腹下飾扉棱,象征須和腹部垂毛,飾龍面紋,腹飾鱗紋,腿飾龍紋。以尊頸部的獸面紋為中心,左右嚴格對稱,輪廓優美,雙羊羊背相連承托起尊筒,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四平八穩的對稱、紛繁復雜的紋飾和厚重拙樸的質感,使得商雙羊尊渾然一體,顯現出肅穆莊重的韻味。商雙羊尊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
《女史箴圖》局部
年代:唐代
規格: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
價值: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
流失時間:1860年
現藏地: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內收藏有23000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而這里面有9%的藏品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游客是無緣謀面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就是其中之一。《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也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存于世的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現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但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后藏于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
唐金剛經扉頁版畫
年代:唐代
規格:長487.7厘米,高24.4厘米
價值: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雕版印刷品
流失時間:1899年
現藏地: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唐代木刻佛經版畫,1900年發現于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引首所印佛畫高24.4厘米,寬28厘米,畫面正中為釋迦牟尼趺坐于蓮臺上,兩旁排列菩薩、弟子及金剛部眾,二獅子分臥佛座兩側,氣氛隆重。整體布局飽滿嚴謹,線紋細密流暢,墨色均勻,刀法熟練,不同人物情態以及幡帳、花磚均能準確無誤地刻出,顯示出當時的雕版印刷技法已相當成熟,足證版畫在此之前已有相當時間的發展過程。1856年至1932年間,多個所謂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我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掠走大量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此卷即為斯坦因連同一批同時發現的珍貴古代佛經、文書、佛像等掠奪出國。
《永樂大典》
年代:明永樂年間
規格:10卷
價值:世界上首部百科全書
流失時間:1900年
現藏地:英國博物館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由姚廣孝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由2000位學者歷時5年編成,匯集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七八千種,共計22937卷(目錄占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7億字,顯示了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于長陵外,副本后來慘遭浩劫,大多毀于戰火,現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其中的36卷被帶到了英國。
美國篇
《歷代帝王圖》
年代:初唐
規格:絹本設色,縱51.3厘米,橫531厘米
價值:初唐人物畫最高水平
流失時間:1925至1931年間
現藏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古帝王圖》,傳為唐代閻立本畫作,現存為后人摹本。畫面從右至左畫有13位帝王形象,分別為前漢昭帝、漢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后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各帝王圖前均以楷書榜題文字,且均有隨侍,形成了全畫卷相對獨立的13組人物,共計46人。畫家將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皇帝的面部特征上,畫他們不同的嘴部表情、胡須的軟硬疏密以及他們或尖或圓、或大或小的眼睛,并從眼睛的不同角度、方向以及目光的敏銳度上刻畫每個帝王的性格特征,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
《東丹王出行圖》
年代:遼代
規格:絹本設色,縱27.8厘米,橫125.1厘米
價值:遼代卷軸畫精品
流失時間:不詳
現藏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遼代繪畫曾有很多的創造與成績,但傳世卷軸畫極少,其中以流落海外的遼代卷軸畫《東丹王出行圖》最為著名。這是一幅表現人物鞍馬內容的畫,畫中繪有六人騎在駿馬上,他們的衣冠、佩帶皆因身份不同而各異,駿馬則矯健豐肥,左右顧盼。東丹王在馬背上手持韁繩若有所思,情緒正與他棄遼投后唐的處境吻合,線條細膩精良,賦色華麗,盡顯宮廷繪畫之特色,構圖布局前后照應,疏密相宜,整個畫面人物和馬的動態形成了一種行進的韻律。
康熙玉如意
年代:清康熙年間
規格:長近半米
價值:圓明園珍品
流失時間:1860年
現藏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康熙玉如意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顏色白中透綠,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銘文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銘文為“敬愿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表明此為臣子吳敬進獻給乾隆皇帝的。1860年,圓明園在罹難中所有珍貴玉器都被英法聯軍搶走,1861年英法兩國舉行的拍賣會上,被洗劫的圓明園珍寶被作為戰利品拍賣,康熙玉如意由此流入美國。
《照夜白圖》
年代:唐代
規格:紙本設色,縱30.8厘米,橫33.5厘米
價值:畫家韓干代表作
流失時間:1936年
現藏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被譽為“古今獨步”的韓干是唐代承前啟后、獨具特色的畫馬大師,“照夜白”顧名思義是形容馬匹毛色很白,甚至能把黑夜照亮,此馬為唐玄宗李隆基心愛的坐騎。畫面構圖簡單,只有一匹馬和一根木樁。白馬被栓在木樁上,但它不甘心被束縛,馬首高高昂起,雙耳直立,雙目圓瞪,咧嘴嘶叫,四只馬蹄騰躍踢踏,似乎要掙脫韁繩而去。韓干成功地刻畫出這匹神駿的氣魄和性情,用筆簡練蒼勁,圖左上題“韓干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題字,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北宋書法家米芾的題名,并蓋有“天生真賞”朱文印。晚清末年,《照夜白圖》從清宮流散而出,抗戰前期被恭親王之孫溥偉變賣,從此流失海外。
日本篇
《喪亂帖》
年代:唐代
規格:縱28.7厘米,橫58.4厘米
價值: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
流失時間:唐代
現藏地:日本宮內廳
唐模本《喪亂帖》相傳是鑒真大師東渡時帶到日本的,全帖共8行62字,要不是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可能就會被當成是書圣唯一的傳世真跡。此貼為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字體跌宕起伏,表達出書圣寫字時“追惟酷甚”的心境,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可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快雪時晴帖》和故宮博物院的《神龍蘭亭序》并駕齊驅,價值無可估量。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年代:唐代
規格:絹本設色,縱27.5厘米,橫489.7厘米
價值:隋唐人物畫精品
流失時間:清末
現藏地:大阪市立美術館
此圖由唐代天文儀器制造家、畫家梁令瓚所繪,原分為上下兩卷,前畫五星,后畫二十八宿。五星又稱“五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五星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志。此圖當為原作之上卷,每個星、宿各作一圖,每圖前均有篆書說明。人物用游絲描,細勁秀逸,設色古雅精微,動物生動傳神,太白星神、風星神形象修長,尚存南朝人物畫遺風。此圖曾藏于宋代內府,清中期為安岐所藏,清末歸完顏景賢,后流入日本。
猛虎食人卣
年代:商代晚期
規格: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
價值:商周青銅器精品
流失時間:近代
現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館
猛虎食人卣是日本現藏中國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兩件文物之一(另一件為永青文庫的狩獵紋銅鏡),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撐身體,同時構成卣的三足,虎背上部為橢圓形器口,有蓋,蓋上立一鹿,蓋面飾卷尾夔紋,以雷紋襯底,與器體一致。器型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綠銹,它和許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青銅器一樣紋飾繁縟,以人獸為主題,而究竟是要表現老虎吃人的兇猛,還是人獸的和諧,歷來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商代青銅器中很少有比這件更奇異復雜的了。
如今,盡管仍有大量國寶遺失海外,但隨著國家不斷走向強盛,民族文化認同感日益強烈,文物保護的法規制度也越來越嚴格,大量文物非法離境的過往將不會重演。當前,很多愛國人士和組織機構四處奔走,通過各種方式正在努力追回屬于我們的國寶,國寶的回家之路雖然曲折艱辛,相信終有歸來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