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先秦是個熱情奔放的時代,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似乎都熱衷于郊游,孔子的弟子曾點就特別崇尚“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郊游生活。
先秦人的郊游浪漫而風情,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總集《詩經》之中,就有許多愛情詩篇都是先秦人郊游的記錄。
《溱洧》一詩曰“士與女,殷其盈矣”,在溱水和洧水河邊郊游的鄭國男女比比皆是,這些男女在郊游中增進了解,兩情相悅,私定終身,所以談情說愛的求偶式郊游成為當時郊游的一大特征。
國家為方便男女間的感情交流,還設定了固定的春游節日——上巳節。上巳節因選取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有古代“中國情人節”之稱,《溱洧》一詩中描寫的內容,正是鄭國青年男女在上巳節郊游相會的熱鬧情景。
魏晉重精神
魏晉時代,風情游的色彩淡化,轉而看重精神層面的玄游,把郊游視為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玄游提倡的“貴無”也因玄學而興起,許多文人“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途中的山水之間。
當時曾涌現出許多郊游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向秀、劉伶和王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留下記載的郊游活動也不少,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便是書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這天,與謝安、孫綽等多名貴族郊游后誕生的。
但真正郊游出境界的還要數陶淵明,有“千古隱逸之宗”美譽的他,做了十三年“公務員”后,辭彭澤縣令之職,把家搬到了郊外,過起了悠閑的田園生活。他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超凡脫俗,至今沒有哪位驢友能夠超越。
隋唐講吃喝
魏晉人郊游雖游出了境界,但郊游熱在普通百姓間并未興起,仍屬小眾游,直到唐代才形成了真正的全國性群眾郊游熱,其中尤以京城長安最甚。
杜甫在《麗人行》一詩中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稱:“長安春時,盛于游賞,園林樹木無閑地。”
長安東南郊的曲江風景區是當時長安市民郊游的最佳去處。曲江是一個人工湖泊,開鑿于隋初,依水建成了御用景觀。這里雖屬皇家花園,卻對市民開放,每到中和節和上巳節,曲江兩岸游人如潮,以致長安市區幾成一座空城。
與先秦的風情游、魏晉的玄游不同,唐人郊游特別在意物質享受,郊游期間吃喝之風盛行。白居易詩中的所謂“酬錢員”,便是請錢員外吃飯的意思。
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風吃出了不少可載入中國飲食史的游宴,如設宴會地點在曲江風景區內的便有上巳節游宴、新進士游宴、關宴等。
唐人熱衷于郊游,除了與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有關外,與假期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關系。《唐詩紀事》中記載,在唐代從皇帝到臣僚都喜歡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每年春天,皇帝都會帶著后妃、朝臣游梨園,到渭水邊游覽祭祀,夏天游葡萄園,秋天則會登臨大雁塔。
宋人愛體育
唐人稱春季郊游為“踏履”,宋人則多稱“踏青”,并設有踏青節。在宋代,郊游也出現過小高潮,但人們更喜歡選擇清明節外出,而非上巳節。
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郊游踏青的情景。南宋時,清明節踏青已成為風俗,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即稱南宋人“寒食祭先掃松,清明踏青郊行”。到了明清時期,作為古代郊游熱興起重要標志之一的上巳節徹底衰落,其郊游內容被完全糅合進了清明節里。
宋代以后,古人郊游的活動內容變得更加多元化,體育健身運動受到追捧:宋人喜歡蹴鞠,明人喜歡打秋千,甚至將清明節稱為“秋千節”,清人則更迷戀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