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TA的成長:王佩瑜,中國京劇“第一女老生”,京劇余派第四代傳人,被稱為“小冬皇”。“盡管不少粉絲是沖我本人來的,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能轉化為真正的戲迷,就是成功。對傳播京劇來說,沒有人知道哪種形式更有效,但機會來到眼前,就不能什么都不做。”
適用話題:個性;堅持自我;勇于追求;國粹;傳統(tǒng);傳承;時代現(xiàn)象。
“大家好,我是來自上海的京劇演員,我叫王佩瑜。我是女生,演的是老生。”
當王佩瑜在《奇葩大會》上說出這段話時,很多人都被她氣定乾坤的神韻圈了粉。
王佩瑜是誰?京劇余派老生行當?shù)谒拇鷤魅恕⒔▏詠韲遗囵B(yǎng)的第一位女老生。一襲黑色長衫,一副無框眼鏡,帥氣利落的短發(fā),形象俊秀,氣質儒雅,眉目間流露出自信和從容,頗具大家風范。而到了《朗讀者》的舞臺上,王佩瑜用京劇唱腔的念白,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讀得是既氣魄恢宏,豪情滿懷,又韻味十足,余音繞梁。
說起京劇,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國粹,是很高深的學問,普通人是觸摸不到的。但在“瑜老板”看來,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這兩者之間,需要一個推手,而她想做的,正是這個推手。
“傳道者”的宿命
其實在參加《奇葩大會》之前,王佩瑜的內心是很糾結的。在大眾的眼中,京劇是很嚴肅的傳統(tǒng)藝術,這會不會和《奇葩大會》的氛圍格格不入?但后來她想,如果是從分享傳統(tǒng)藝術的角度來想這個事情,這些顧慮就沒那么重要了。
王佩瑜曾說過自己做節(jié)目的初衷:我生長在一個對京劇來說最壞的時代。前輩一個個走了,觀眾一批批老了,劇場一點點空了。但對我來說,這或許是個最好的時代。舞臺空了,總要有人來撐。很多年輕人會說,京劇太老太難懂了,我說,這是成見。你不來找我,我來找你。我要走進年輕人的心里,打破這種成見。我成立粉絲團,我上娛樂節(jié)目,我就是為了認真地告訴更多人,京劇看得懂,不但行頭美,而且故事更精彩動人,看過,你一定會愛上。
于是,為了傳播京劇,她來到了《奇葩大會》和《朗讀者》的舞臺。節(jié)目一播出,就在網(wǎng)上激起了千層浪。觀眾紛紛表示:國粹京劇還能再戰(zhàn)100年!
但人紅了,隨之而來的代價是她三十幾年來從未想到過的。
一直以來只有票友才能欣賞的、文化底蘊深厚的京劇,竟然和娛樂節(jié)目放在一起相提并論,這讓一些業(yè)內人士無法接受,甚至認為,王佩瑜只是想把自己越唱越紅。
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處在十分焦慮的狀態(tài)下。再專業(yè)的人也是需要不斷學習進步的,推廣京劇是為了把觀眾引入劇場,一旦成功,觀眾會希望你的作品和表演在專業(yè)上有更好的呈現(xiàn),他不希望你只是個傳播者,更期待你是純粹的藝術家。
每當夜深人靜時,王佩瑜本想灌輸一些專業(yè)的東西,結果卻被推廣京劇的事情牽絆,只能強迫自己關掉手機電腦,把房門反鎖,隔絕一切外界打擾,才能真正進入京劇的世界。
對于這位京劇界響當當?shù)牡谝慌仙庇炎鸱Q一聲“瑜老板”的京劇名角來說,從接觸京劇至今,她就一直致力于傳承國粹,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京劇,了解京劇,愛上京劇。
起初王佩瑜對他們的誤解很不理解,也很傷心,但后來她想明白了——傳播京劇這件事,他們沒有接觸過,為什么要來理解你?她漸漸弄清所做的事情意義究竟在哪里,于是連同那些人的不理解,也都表示了理解。
《奇葩說》的舵手馬東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王佩瑜參透了。
“繼承者”的使命
王佩瑜出生在蘇州,她第一次看京劇時還不到3歲,演員在臺上扮的花臉,那場景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5歲時,王佩瑜學了蘇州評彈,被票友舅舅送到戲校學習,接受了正規(guī)的訓練。也是那個時候,王佩瑜第一次看了電影《霸王別姬》。里面有個配角叫小癩子,愛吃冰糖葫蘆。有一回他看見臺上的霸王,滿臉羨慕地對身邊的朋友說:“我得挨多少打,才能成為這樣的角兒。”
進了戲校的第二年,小佩瑜也和小癩子一樣在練功:擰旋子、小翻、虎跳、跑圈。但練功的日子很苦,苦到王佩瑜覺得暗無天日,前途渺茫。那時候母親對她說:“只能成功,不能不成功只能好,不能不好。”
小癩子終究沒挨過學戲的難,吊死在練功的地方,但王佩瑜挺了過來。
17歲時,有家臺灣唱片公司相中了她,準備把她包裝成流行音樂歌手。但一心愛好京劇的王佩瑜拒絕了,繼續(xù)“暗無天日”地學唱京劇,沒過幾個月,她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了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
提起這段經(jīng)歷,瑜老板說,對自己影響很大的是偶像張國榮。
在跟《霸王別姬》劇組的戲劇指導聊天時,王佩瑜才知道,張國榮身為一個從未接觸過京劇的香港藝人,竟然把戲揣摩得那么仔細,練得那么到位,真正到了人戲合一的地步,堪稱是藝術家。
也許,所有走到行業(yè)最頂端的人,都具有同樣的特質,就是追求極致。
以堅定的姿態(tài)守望國粹
今天,王佩瑜大概也做到了極致。她對自己參與的事情,都講四個字:一定要好。
曾經(jīng)有一度,王佩瑜過著無肉不歡的日子。后來因為連累到了臺上的扮相,她決定控制飲食,規(guī)律健身。為了維持每天要上臺的狀態(tài),即便馬不停蹄,也要確保一周三次的有氧訓練,并由私教做系統(tǒng)計劃。
這種“強迫癥”,不止于形象,也體現(xiàn)在工作和藝術上。王佩瑜有一檔《京劇其實很好玩》的音頻節(jié)目,每期十多分鐘,但為了單集做知識儲備,記筆記,錄制成音頻,再后期制作,這些工作花的時間加一塊就得有5個小時。而這檔節(jié)目,足足有100期。包括《四郎探母》《趙氏孤兒》《游龍戲鳳》等18個經(jīng)典京劇,談談戲里的家國大事、婚姻情感、倫理世情和江湖恩怨。穿插著有趣的梨園掌故、歷史故事,也會時常哼唱幾句,或自黑或八卦,或推送一段經(jīng)典唱腔。雖心存敬畏,但以絕對輕松簡練的方式,帶你玩轉京劇。
《一代宗師》里說:有燈就有人。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在王佩瑜看來,京劇是鄉(xiāng)音,沒有指望每個人都能聽懂。她只是開一扇窗,不奢望滿足所有人,只求在取悅自己的同時吸引一些知己,因為京劇而得到某種連接,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