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
適合話題:
汶川地震;
凝聚力;
人本價值;
個人成長;
社會成長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時光流逝,生活繼續,雖然新長出的皮膚仍難掩血痂痕跡,溫故5·12也會伴著創傷記憶,可向死而生的經歷,讓無數被打上“地震親歷者”烙印的人前行的步伐更有韌度和力量。
無問西東,只問敢勇,這就是成長。而他們的成長,背靠著整個汶川的成長。
強震帶給汶川的劫難之深重,已遠非文字所能承載。但浩劫過后,汶川并未沉淪,而是迎來新生:荒墟之上,繁花生長;彌望之處,生機盎然。汶川沒有倒下,而是站了起來,還站立得更有力量。而地震親歷者和汶川的成長,也跟中國社會的巨大成長之間,形成了深刻的“互文”。
這十年里,就像在印證那句“沒有哪次巨大災難不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名言,汶川地震蘊蓄的很多反思價值被汲?。簾o論是在互聯網助推下社會公共參與更廣泛、志愿助人精神星火已燎原,還是防災救災與援助救助方面的建筑質量標準更嚴苛、救災動員機制更有序、捐款使用制度更透明、遇難者名單公開制度更規范、逃生技能教育更普及,都在呈現著“以過去為鏡”的擔當。
更重要的,是寓于生命至上、權利本位、讓個體有尊嚴等觀念之中的人本立場,在當下的中國愈發深入人心。望川十年,再反觀當下,看見的是中國社會的成長。這份成長,是對那些逝者的告慰,也是對人本價值的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