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麥
適合話題:
文字;
時代潮流;
形式;溫度
近日,出自浙江省一所高級中學的一份駢體文校慶公告走紅網絡。全文短短900多字,卻標注了81條注釋,此外還有不少生僻字。這份駢體文公告的執筆者表示,選擇文言文的形式是想向本省的知識分子先輩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
文字替代、代謝,其實是種時代潮流,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以校慶公告而言,其作用無非是把舉辦校慶的消息廣而告之,讓校友知悉,讓社會知曉,并非一定要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即便果真是“向知識分子先輩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則致敬的方式、路徑有很多種,未必一定要采用多數人看不懂的文言文。
不妨可以回顧一下那些好文章,它們無論形式為何,都不會遮掩自己的光芒。白話文自不必說,即以文言而論,陳寅恪先生撰寫的王靜安先生墓志銘,馮友蘭先生撰寫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等,均是文言文,但因為有真感情、真精神,而一直釋放著“溫情與敬意”,人們通讀下來也全無障礙。反之,如果沒有真實的有感而發,而只為“復古”而復古,不可能“發光”,更不可能被人記住。
文字有溫度,才會引人入勝,至于表現形式是文言還是白話,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