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北京海淀區婦幼保健院 主任醫師) 方簾
很多媽媽因為寶寶幾天不拉臭臭而焦慮萬分,趕緊帶寶寶到醫院就診,醫生卻告知“沒事兒”,說這是寶寶攢肚。什么是攢肚?如何區分寶寶攢肚和便秘呢?
寶寶的大便情況差異很大,有些寶寶每次吃奶都會排出一些大便,但是量不多,這是正常的“口腸反射”;而有些寶寶兩三天,甚至五六天才會排一次大便,一次拉很多,但是寶寶沒有其他異常情況,這也是正常的,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攢肚”。
母乳喂養的寶寶滿月后,腸道功能不斷完善,消化和吸收功能越來越好,腸道內剩余食物殘渣越來越少,過少的食物殘渣不能很好地刺激直腸,寶寶就不會發生“排便反射”,只有腸道內的食物殘渣攢到一定的容量,能夠刺激直腸發生“排便反射”,寶寶才會拉臭臭,大約有一半的寶寶會發生“攢肚”情況。
“攢肚”的寶寶雖然幾天沒有大便,但是大便仍然是正常稀糊狀,而且寶寶沒有肚子脹、異常哭鬧等情況,吃奶、睡覺、體重增長等也都很正常;如果用消毒棉簽蘸上植物油,輕輕刺激寶寶肛門,就會引起寶寶排便。
“便秘”的寶寶不但大便次數少、間隔時間長,而且大便干硬,排便很困難,常常又哭又鬧,甚至出現排便后肛門裂傷、大便表面或里面有血,較大的寶寶還會出現排便恐懼、說“肚子痛”。
寶寶“攢肚”雖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也要積極干預、引導寶寶,也可以通過肛門按摩或用消毒棉簽蘸上植物油輕輕刺激寶寶肛門的方式幫助寶寶排便,同時讓寶寶逐漸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盡量每天排便,同時也能預防以后寶寶便秘的發生。
6個月以內的寶寶,如果是純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中含有較多的水分,同時含有促進腸道蠕動的物質,有利于腸道有益菌群定植,所以很少發生便秘,一旦母乳寶寶發生便秘要到醫院就診;如果寶寶是混合喂養或配方粉人工喂養,可以在兩次喂奶之間喝一些白開水或菜水。6個月以上的寶寶要多喝水,少量多次飲水,適當增加菜泥、果泥類輔食,可以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壁蠕動。還可以給寶寶吃一些能潤腸通便的食物,如芝麻、甜杏仁等,可以將芝麻和甜杏仁碾成粉末加入菜泥、果泥中。
喂奶前可以給寶寶做腹部按摩,以臍部為中心,在臍周順時針按摩,手稍稍用力。寶寶腹脹不適時,也可以通過腹部按摩幫助寶寶緩解不適,促進排便。

還不能下地活動的寶寶,可以做被動操,練習俯臥抬頭、被動翻身、爬行等,以幫助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
寶寶出生后1個月左右可以練習豎頭,
2個月左右可以練習俯臥位抬頭,
3個月左右可以練習翻身,
6個月可以練習坐,
8個月可以練習爬行,
10個月就可以練習扶站了。寶寶再大一些,可以多爬、多走。
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給寶寶進行肛門按摩,或者用消毒棉簽蘸上植物油,輕輕刺激寶寶肛門處,引起排便,慢慢地寶寶會養成在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等寶寶能夠穩定地獨坐以后,可以幫助他坐在專用的坐便器上,爸爸媽媽發出“嗯嗯”的聲音,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寶寶就會逐漸形成條件反射,到了排便時間,把寶寶放到坐便器上,發出“嗯嗯”聲,就會刺激寶寶排便。
訓練寶寶排便要注意
坐便器顏色和款式不要太花哨,否則寶寶會分心,不利于排便習慣養成;坐便器放置位置要固定;嘗試排便時間不宜過長,5分鐘左右即可,如果寶寶沒有便意,可以過會兒再試,時間過長寶寶容易產生排斥情緒,也容易形成習慣性便秘;訓練過程循序漸進,父母不要操之過急,要保持寬容、鼓勵的態度,更不能呵斥或責怪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