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華(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導師)

在財商啟蒙中,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制訂計劃并按計劃執行,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孩子會遇到許多計劃外的誘惑,那么他究竟能否為了最后的目標,控制住自己,而不被當下的誘惑所吸引?這就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力來幫助了。
欣欣和亮亮在娃娃家一塊玩游戲。娃娃家新添置了一套“廚房”的材料,他們都很感興趣,商量著要一塊做“早餐”。欣欣在準備做“薄餅”的食材,亮亮把“平底鍋”拿出來放在“爐灶”上。一切都很順利,直到亮亮把娃娃家唯一的一條圍裙穿在身上,宣布自己是準備“早餐”的廚師。欣欣也想做“廚師”,于是兩個孩子開始了搶圍裙大戰。娜娜老師走過來,平靜地建議他們可以輪流做“廚師”。誰知她還沒說完,亮亮就拿著一把木勺子敲向了欣欣的腦袋,欣欣開始大哭起來。娜娜老師很無奈,內心在咆哮:“瞧瞧你們干的好事。”但表面上她還是很平靜地處理了兩個孩子之間的沖突。?
這個案例中欣欣和亮亮很顯然對自己的行為失去了控制,而娜娜老師雖然也極度崩潰,但她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情緒。那到底什么是自我控制呢?簡單來說,自我控制就是個體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認知、行為與情緒以達成目標的過程。
在自我控制的眾多研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就是考察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斯坦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在后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延遲滿足)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因此“延遲滿足”也經常被等同于“自我控制”。在棉花糖任務中,孩子為了更長遠的目標(之后得到更多的棉花糖)而有意識地使用一些認知策略(如轉移注意力)來抑制自己的沖動行為(想要馬上吃到面前的一顆棉花糖)。
延遲滿足是典型的自我控制過程,但自我控制不僅僅表現在延遲滿足過程中,比如在“服從”任務中,孩子可能僅僅是因為實驗規則而控制自己不去觸碰架子上的玩具。另外一個跟自我控制聯系較為緊密的概念是執行功能,指大腦的一種高級認知功能,包括工作記憶(在頭腦中儲存并處理當下任務相關的信息)、抑制或努力控制(抑制優勢的、感知層面的反應而做出目標導向的反應),以及認知或注意靈活性(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抵制分心刺激的干擾,需要的時候靈活調整自己的注意力)這3種能力。執行功能與自我控制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執行功能是自我控制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仍以棉花糖任務為例,如果孩子不具備工作記憶能力(他忘記了實驗者講的任務規則),或者他無法抑制優勢反應(抑制不了面前棉花糖的誘惑),又或者他缺少注意靈活性(無法調整自己的注意力離開面前的棉花糖),那么他將無法做到延遲滿足。但孩子具備上述執行功能也不意味著他一定可以延遲滿足,設想幼兒并不想要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又或者他根本不喜歡吃棉花糖呢?也就是說,只有執行功能的能力,沒有達成目標的動機也是無法做到自我控制的。
可見,自我控制過程至少包含認知與動機兩個成分。幼兒既需要有達成目標的動機,又需要具備抑制控制的能力。除此之外,自我控制還包含情緒成分。比如在自豪的情緒狀態下個體能更好地控制放縱飲食的沖動,而在內疚的情緒中個體更有可能控制享樂的沖動。當孩子相信自己有達成目標的能力或達成目標后會有愉快的情緒體驗時,他們也更有可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或情緒。
從哲學上來講,這是人的自我意志的集中體現,即自身的行動是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講,自我控制意味著個體從最初的無意識的反射行為發展到受意識支配的理性行為。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講,自我控制是個體認知發展、自我發展,同時也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有兩個方面的證據促使國際范圍內的研究人員與學前教育政策制定者開始關注自我控制。一是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那些能促進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因素。二是眾多研究證實學前兒童自我控制能顯著預測兒童將來的學業成就、同伴地位、自我概念和情緒健康等。
從財商教育的角度來講: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的孩子,不會因為短期利益而放棄長久的利益,他能按照計劃儲蓄、積累,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從而達到自己的最終目標。

自我控制的發展是由外在控制逐漸過渡到內在控制的過程。嬰兒最初是依賴他人(父母或其他養育者)來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比如嬰兒啼哭時母親走過來抱起他,會停止啼哭。再比如孩子在醫院時可以通過家長的安慰來緩解自己焦慮恐懼的情緒。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發展執行功能,習得自我控制的策略,也就越來越少依賴外在的控制,逐漸走向自我控制。在這一由外在到內在控制的過程中,早期家庭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總結起來,家庭環境中有四方面的因素影響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

早期適度豐富的環境刺激能促進嬰兒大腦的發育,對執行功能的發展也很關鍵,尤其是對低收入家庭來說,父母與孩子的語言互動對執行功能與自我控制的發展有積極作用。比如給嬰兒換尿布的時候可以伴隨著語言互動,如“哦,寶貝,你該換尿布了。來,我現在要把你抱起來了”等。
設想一個孩子在玩拼圖,拼圖對于他稍稍有些難度。如果沒有家長的幫助,他可能會很快放棄(無法達成目標)。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做示范(如先把邊緣的幾塊拼好,然后對照圖例來找其他匹配的拼圖塊)、提出建議與引導(例如你能先找到幾個角塊嗎?我們是不是可以先找到藍色的塊把藍天這里拼好?)、提一些策略相關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拼圖塊分分類會不會有幫助?我們應該從哪開始?是不是有些部分比較容易,有些部分比較難?)等方式來幫助孩子。
對孩子的情緒敏感,給予積極回應的家長更容易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而建立了安全依戀的孩子對新事物表現出更多的好奇,能應對變化,另外也樂于冒險、不怕犯錯。這種積極的情緒對大腦更好地發揮執行功能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童年早期父母給孩子一些基本的行為規范才能讓孩子意識到哪些情況下需要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在公共場所不能大小便、要排隊等候等。如果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對他的行為加以規范和限制,孩子很難把一些社會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他們也就很難意識到有些情境需要自我控制。
在前面我們講了自我控制是什么,為什么很重要,以及早期環境中的哪些方面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控制,那么父母在培養孩子自我控制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有的時候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妥協,這就不利于規則的建立,另外也會讓孩子把哭鬧作為解決問題的“捷徑”,從而放棄采取一些更為靈活、有效的控制策略。但堅決的態度不意味著情緒上的冷漠,要讓孩子明白:我不會因為你做不到某件事情就不愛你了,但基本的規則也是要遵守的。
精細化語言的反面是直接語言。直接語言就是直接要求兒童做某事,精細化語言則包括更多的背景信息,比如解釋做某事的理由。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是直接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并沒有給孩子解釋能做或不能做的原因。這樣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是權威,所以你要無條件聽我的。這一方面不利于建立信任溫暖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也讓孩子難以把外在標準內化為自己的行事準則,難以建立自我控制的動機。
家長的支持不應該成為替代或包辦。就如上面提到的拼圖的例子,家長的支持可以是提一些建議或引導,但不能干脆自己把拼圖拼出來。可以嘗試把難的任務分解成更小的步驟,鼓勵孩子循序漸進地自己去完成每一步。比如孩子剛開始學習系鞋帶時,可以鼓勵他先把鞋帶的兩端搭在一起,再慢慢學習打一個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些看起來比較難的任務,他在未來面對類似的情境或任務時才更有可能采取自我控制的態度與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