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北京新世紀婦兒醫院兒科門急診主任,知名醫生)
兒科醫生每天都要被問到無數問題,有些問題很有代表性,是父母關心的焦點。有著豐富兒科急診醫治經驗的陳英醫生,提前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告訴您,希望當這個秋冬季寶寶再生病時,爸爸媽媽不必再為這些問題慌張,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關注的事情上。

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里總有這樣的小細節:只要皇家的孩子一生病,上至皇上、嬪妃下至宮女、太監都非常緊張,并且會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傳太醫。在古代,皇家的寶寶生病了就傳太醫,到了今天,每家的“小皇帝”“小公主”生病時便紛紛趕去醫院看兒科醫生。寶寶生病了,真的要第一時間去醫院嗎?醫生開的藥靠譜嗎?都是發燒,為什么前面那個娃藥沒開就回家了,我家娃卻要去輸液?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下午還精力旺盛的寶寶晚上突然倒在床上,甚至還發熱、咳嗽、嘔吐、腹瀉……每個父母都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用說,相當一部分爸爸媽媽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了,拉起寶寶就沖去了最近的夜間急診。眾人合力,就出現了兒科醫生們習以為常的夜間排隊長龍。
真的有必要嗎?事情的真相是,大部分的發燒、發燒伴有的輕度咳嗽,大部分單純的嘔吐腹瀉都完全沒有必要夜間急診,甚至送去急診的這段時間還會加重寶寶病情。畢竟疾病的發展是分階段的,電視劇里那種發燒完立刻轉成肺炎的場景都是編劇們準備的劇情殺,現實中幾乎不存在這樣的速度。
先說發燒,發現寶寶突然高熱時,重中之重是趕快把寶寶的體溫先降下來,吃退燒藥、物理降溫,該采取的措施一定要果斷。如果寶寶降溫之后正常休息了,精神好,那就沒必要急診,第二天還發燒的話再送去醫院也是一樣;如果寶寶降溫之后仍然精神不振,哭鬧不止,這時候就該去夜間急診了。
然后是咳嗽,發燒時伴有咳嗽算是一種常見病癥了,如果只是干咳、陣咳,大部分是不需要夜間急診的。和發燒的處理一樣,先降溫再觀察:如果降溫后寶寶仍然呼吸急促、咳嗽頻繁,并伴有喘憋的聲音,有可能是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哮喘;而如果發現寶寶咳嗽聲音怪異,像老頭咳嗽,或像小狗叫,并伴有呼吸急促,口周青紫,就可能是急性喉炎了。上述兩種病癥就一定要去夜間急診了。
至于更加常見的嘔吐、腹瀉,爸爸媽媽們應該首先考慮急性腸胃炎的可能——尤其是沒有發熱、白天還吃了什么變質的東西的情況下,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急性腸胃炎了。這時候要注意補水,少量多次喝水、不要再吃東西或者一次喝太多水;嚴重時有必要去藥店買點補液鹽,夜間急診就完全沒必要了。但如果還有發燒、精神萎靡、喝不進水這些問題的話,夜間急診就是必選項了。
重要提示
當簡單處理后,寶寶精神仍然不好時,包括精神萎靡或者煩躁不安,就需要緊急就診了。稍作處理就能安靜下來的寶寶,還是讓他休息一晚,第二天再去醫院會更好。
“醫生,這個藥這么多副作用, 能吃嗎?”
能!能!能!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醫生開的藥沒問題,能吃!
任何一個藥物都有副作用,不論西藥還是中藥。西藥的說明書上之所以標注副作用這么多,是因為這些藥物在上市使用之前經過了嚴格的試驗檢驗,這些試驗包括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試驗顯示該藥物在一個劑量范圍內使用是安全的,但同時也會有一些不良反應,其中有相對常見的,需要醫生提醒患者留意的,也有一些很少發生的,甚至罕見的副反應,因此顯得該藥的副作用格外多。藥物的選擇,正是要選出一種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益處和更少副作用的藥物,這也是醫生學識的重要之處。
舉個關于對抗流感的藥物——達菲為例,達菲的說明書上羅列了很多的副作用,比如皮膚、消化系統、心臟等的副作用,甚至有報道出現精神癥狀的。但這種藥物在治療流感方面效果極其確切,反應迅速、效率極高;說明書上長長一串副作用里面出現概率最高的胃腸反應也不過9%而已,更不用說那個尚不明確是否相關的精神癥狀了。
爸爸媽媽們常常擔心的一大類藥物——激素,更是儼然一副洪水猛獸的樣子,不少人甚至對這類藥物完全抵制,事實又是如何呢?
激素類藥物的副作用的確很大,但給寶寶們使用的絕大部分都是外用、霧化這種絕少吸收彌散的方式,在這樣微小的劑量下,產生副作用是相當少的。所以結論仍然是:能用!

特別推薦《寶寶生病不用慌:陳英說小兒常見病》

這是陳英醫生集20多年臨床經驗并結合目前國際最先進的喂養常識,為新手爸媽量身打造的。告訴你新生代父母必知的兒科常識,帶你了解小兒喂養、疾病治療預防以及小兒用藥誤區等問題。
書中穿插了大量陳醫生在門診中遇到的真實臨床病例和咨詢實例,配以圖文和短視頻,讓閱讀既不枯燥,也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一些照顧生病孩子的方法,比如怎樣給孩子拍背咳痰等, 方便新手爸媽們學習。
什么情況下需要輸液呢?
1 寶寶高熱不退,化驗血象白細胞明顯增高,口服抗生素療效不明顯。
2 診斷為細菌性或支原體支氣管炎或肺炎。
3 寶寶嘔吐腹瀉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或嘔吐嚴重完全不能進食水。
4 寶寶精神萎靡、煩躁需要留院觀察等。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當病情變得嚴重時,靜脈輸液就是一種強有效的治療方法了。在這件事上,家長們卻分裂成了兩派。一是趕快輸液,一是堅決拒絕,主張趕快輸液的家長想的是快點治好寶寶,堅決拒絕輸液的家長則是擔心身體適應、耐藥性這些問題。
兩派家長都是為了寶寶好,選擇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輸液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優勢與風險都是顯而易見的。對較重癥的細菌或支原體感染性疾病,如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的治療,輸液快速而有效;對于脫水電解質紊亂并嘔吐嚴重,不能進食水的患兒能有效緩解疾病。而過度治療、耐藥性,寶寶對輸液的恐懼以及更恐怖的輸液反應都是切實存在的。
所以說,對于輸液,既沒有必要時時用,也沒有必要完全抵制,我們列出了一份有必要使用的清單供爸爸媽媽們參考。當然,更重要的是醫生的意見,主治醫師會針對寶寶的病情、臨床表現、化驗結果、疾病流行趨勢做出綜合判斷。總之,聽醫生的,沒錯。
為什么同樣是發燒,有的孩子只開了兩種藥就讓回家了,有的寶寶卻被安排馬上輸液?為什么一樣是肺炎,有的孩子5天就好,我的孩子卻住院治療了10天呢?
很多家長對此很不理解,有時候還會懷疑起醫生和醫院。但事實上,病程不一樣這件事,還真是一件有重重影響因素的事情。
病原相同的疾病,表現可能各不相同。例如常見的輪狀病毒感染,有的孩子發燒,有的孩子嘔吐,有的孩子腹瀉,還有的孩子有其中兩者甚至三者—病情雖然相似,表現卻大不相同。
同樣的診斷,病原不同癥狀也不相同。例如大多數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是做不了病原學診斷的——病原種類實在是太多了。癥狀表現就更多了,有的孩子是發燒咳嗽,有的就是流鼻涕鼻塞。有的癥狀很輕,兩三天就能緩解,有的癥狀會逐漸加重,第一天來時可能僅僅是簡單的上呼吸道感染,兩三天之后就演變成了肺炎。
而疾病對治療的反應,就更復雜了。給予治療后,疾病如果按照預想的逐漸恢復,大家都會非常開心;但事實卻是,出其不意的變化隨時都會發生,在治愈之前,這場戰爭有多少新戰役誰也說不清楚。這還只是疾病的多樣性,再加上孩子自身體質的差異性、孩子生病之前的狀況不同……林林總總下來,形形色色的問題只有想不到,沒有出不來。病程的長短、病況的輕重更是完全不可預知了。
在這里,我們建議爸爸媽媽們面對孩子生病時淡定一點兒,細心觀察,積極配合好醫生的診治,回去后給寶寶周到的護理,孩子很快就能康復。生病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過程,多學習處理方式比瞎著急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