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中醫全科醫生,北京悅乎中醫診室主治醫師)
采寫┃張安妮(特邀)

我們先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病”這個字——甲乙丙丁的“丙”外面是一個半包圍結構的“病字頭”。在中醫五行的論述中,東方系甲乙木(主生機的少火生發狀態),南方系丙丁火(主生機的少火長養狀態),而“病”就是生機在少陽長養位被郁結、被消耗最突出的病相代表,簡稱少陽火被郁,即為病相。
因此,生病在中醫看來,是人的身、體、心無形生機的自主開合的紊亂。孩子生病這件事兒,簡言之也就是觀待生機調控(節奏次序)用養收支是否平衡,平衡無病相,反之生病相。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生態節奏的次序。不能無日無夜,也不能無冬無夏。人身生機調控節奏次序的快慢強弱也是這個原理。比如,早晨,眼晴從睜到開(此時精神外馳,用于生和長),好比是從春到夏的力道;晚上,眼睛從關到閉(此時精神內守,用于收和藏),是從秋到冬的力道。每個人、每個孩子從初生的那一刻起,每天的生機都在遵守這個規律,守著屬于自己的生長與收藏,亦依此勢不斷積累而日益擴大,方可有應對萬變的擔當,和處變不驚的智慧增長。
從個體向外看,家庭生活,孩子在幼兒園、學校等環境中的生活,是否能有益于孩子生長與收藏的節律,是否能促進孩子這種機體自然節律形成的穩固,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因此,觀察孩子的生活環境和孩子自身生長的自然節律有無改變,就是父母判斷孩子是否即將生病的依據。如果發現孩子本身的生、長或收、藏哪一步的節奏過快,還是哪一步被憋住,都是孩子要生病的根源。
中醫給孩子看病,也是依此觀念,只要讓身體和外在環境重新調整為有益于孩子自身節律的狀態,就能促進孩子的康復,讓孩子有能力逐漸將自己的生長與收藏重新調整回和諧的狀態。
舉個例子。7月底的時候,一個9歲的男孩發燒了兩日之后,來找我看病。他本身比較瘦小,一發燒就更沒什么精神,食欲也不好。他說自己渾身沒勁兒,腳也有點兒涼。詢問后我得知之前10天,男孩和媽媽外出旅行了,旅途勞碌,且天氣炎熱一路上沒少吹空調,加之南北飲食和氣候差異,起居規律的變化,讓孩子的身體實際上在旅途中就已經“生長和收藏”失衡,回家稍微一放松,就開始發病了。
我告訴孩子的媽媽,回家后將五六片姜切成絲,加幾克蘇葉煮水喝,其間飲食清淡可以喝些稀粥,同時給孩子捏背、泡腳,讓其經脈完全得到疏通。不到半天時間,孩子燒退了,精神上好了許多,胃口也慢慢恢復了。這樣的治療方法,就是用溫熱的方法增強了孩子自身“生和長”的部分,化解寒的部分,再輔以孩子在家休息的“收和藏”,就能很快讓機體重新達成平衡。
人的一生,在生長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不舒服或生病的時候,這些都是對應無常環境,生機的緊急調節救助現象,是人很寶貴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因此,不必把生病看成是敵人或危險,如果能讀懂且理解機體的需求,順應其變,將其調至中和,就能正確地將“病”疏導出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