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前 劉大偉 徐士琦 李元奎 蔣夢非
(1.淳安縣氣象局,浙江 杭州 3117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4;3.千島湖風景旅游委員會,浙江 杭州 301700)
千島湖位于浙江省西部杭州市淳安縣境內,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公園國家5A級景區,因湖內擁有1078座島嶼而得名。景區內碧水呈奇,千島百姿,自然風光旖旎,生態環境佳絕。2016年年接待游客達1266.5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119.8億元。氣象條件是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之一,與旅游安全和品質關系密切。隨著千島湖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旅游氣象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多,游客對旅游氣象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關旅游氣象災害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國內對此多有研究[1],對于千島湖旅游氣象災害的研究,尚未見到相關文獻。因此,分析千島湖旅游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提出相應的防御對策,為政府發展旅游經濟提供參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007—2016年千島湖站(淳安國家基本站)暴雨、大風、雷電、大霧氣象災害歷史資料取自浙江省氣象局氣象資料庫(其中大霧統計資料為最小能見度≤300 m的濃霧;因觀測手段調整,雷電歷史資料時間段為:2004—2013年,且統計有雷暴時伴有≥30 mm降水,最大風速≥7 m/s日數);2007—2016年淳安縣區域自動氣象站大風、暴雨監測記錄取自杭州市氣象局網絡中心區域自動氣象站資料庫;2007—2016年雷電資料取自浙江省ADTD型閃電定位儀所獲取的地閃的經緯度、雷電強度、地閃密度資料;地理信息數據為淳安縣數字地圖提供的行政區劃及國土面積;旅游經濟數據來自2007—2016年淳安統計年鑒;旅游氣象災情數據來自2007—2016年千島湖風景旅游委員會、淳安縣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淳安縣水利水電局、淳安海事處及縣氣象局事故調查、鑒定、評估和統計上報的數據等[2],所用災害資料均按《氣象災害標準DB63/T 372 2001》的相關規定進行統計和處理。
當要用到多類指標進行分析比對時,為了消除各指標因子之間的量綱差異,需對每一個指標因子值進行歸一化處理,各個指標歸一化計算公式為:
式中,X′與x相應為指標的量化值序列和原始值序列;Xsum為指標序列的合計值。
旅游氣象災害相關定義:旅游氣象災害是指天氣氣候因素發生變化對游客、旅游景觀和設施造成影響或帶來危害的現象[3]。此文中在評價旅游氣象敏感因素和氣象災害時,引入全域旅游的概念,即以千島湖區為核心,覆蓋全縣的旅游行為。對湖泊、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而言,大風造成游船艇航行風險增大、嚴重的會致翻船事故,對索道漂流特種設備安全有影響;暴雨造成山洪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沖毀公路、橋梁,影響交通,造成游客出行困難,嚴重時危害游客生命及財產安全;對戶外活動的游客,雷電威脅游客生命安全;大霧造成視程障礙,影響游船艇、車輛等運行,造成游客滯留和交通事故[4]。
淳安縣主要氣象災害表現為梅汛期、臺汛期的暴雨,春夏季節的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對千島湖旅游的主要影響是暴雨引起的洪澇、地質災害,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對湖區游船艇航行安全和露天雷擊災害風險,這些災害性天氣主要出現在4—10月份,與千島湖旅游的旺季相重疊。從近10 a氣象災害調查情況分析(見表1),暴雨、雷電、大風、濃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情況,且基本出現在千島湖旅游旺季,故確定為千島湖主要旅游氣象災害。冬季的寒潮、大雪及夏季高溫,冰雹等氣象災害發生概率均在5%以下且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情況,對旅游安全影響風險相對較弱,確定為一般性旅游氣象災害[5]。

表1 千島湖區域2007—2016年主要氣象災害損失情況
注:*為主要旅游氣象災害,其余為一般旅游氣象災害。
資料統計表明:千島湖旅游旺季出現在每年的4—10月份,其中以4、5、7、8、10月為最多,接待量超過200萬人次以上,而11月至次年2月是千島湖旅游的淡季。
近10 a千島湖站測得大風10次,年均1次,以4月為最多,占比40%,7月次之,占比30%,11月至次年3月出現大風的概率極小。千島湖區大風多以春、夏季的強對流大風為主,突發性強、局地性明顯(見表2)。

表2 千島湖旅游月接待量與主要氣象災害發生次數統計
千島湖區域雷電災害一年四季均可出現,強雷暴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強雷暴總日數的94.5%。從3月份開始雷電活動逐漸活躍起來,且呈現遞增趨勢,到了4月份,出現了雷電活動的第一個小高峰,隨后5月份雷電活動有所減弱,7—8月為全年雷暴活動的最高峰,7月歷年累計強雷暴日數達41 d,占歷年強雷暴總日數的22.7%,說明夏季6—9月是雷暴活動的頻繁期和高風險階段[6](如圖1)。

圖1 千島湖旅游月接待量與主要氣象災害月際分布情況
從近10 a千島湖站暴雨日數月際分布來看,全年除了1月和12月沒有出現過暴雨外,其他各月均有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從2月開始至11月結束,4—7月暴雨日最為集中,占總數的76.5%,其中6月13日至7月8日是淳安縣的梅雨期,也是暴雨集中期,占總數的49%。
千島湖區域以春季型大霧為主,全年60%的大霧天氣出現在了3月和4月,歷年累積大霧日數最多出現在3月;冬季為大霧的次多期;7—10月沒有出現大霧(見表2)。
從圖2a可見,千島湖全域2007—2016年大風發生概率最大的區域為千島湖的湖區核心景區,西南湖區是大風第一高值區,位于該區域的十里埔自動站測得10 a間累計大風發生70次;中心湖區與東南湖區是大風的第二高值區,10 a間累計大風次數最多均在25次以上。這主要是因為這幾處湖面相對開闊,下墊面無植被阻擋,摩擦系數小之故[7]。

圖2 2007—2016年千島湖主要旅游氣象災害地域分布
由圖2b可見,千島湖全域暴雨日數10 a平均在3~9次之間,暴雨分布和地形密切相關,南部、西南部的山區為暴雨中心,楓樹嶺鎮的白馬村、中洲鎮的木瓜村和安陽鄉的紅山岙村年均暴雨次數達7~9次;千島湖區及沿湖地區暴雨次數相對較少。
由圖2c可見,千島湖全域雷電地閃密度分布呈現南多北少的分布,最大區域在汾口鎮、浪川鄉、姜家鎮、梓桐鎮。千島湖西南湖區是千島湖核心景區雷電相對多發區。這也符合夏季暖濕系統從南面進入淳安縣境內,遇到西南面的千里崗山脈,地形抬升作用加之千島湖湖面有充足水汽,容易在近地面層形成不穩定層結,有利于雷暴云團的生成和發展[8]。
1)千島湖旅游旺季為4—10月,其中4—9月與暴雨、大風、雷電、大霧等主要氣象災害出現時間相重疊,特別是4月、6月四種主要氣象災害均有較高概率出現,天氣條件比較復雜,旅游氣象安全風險相對較高;10月至次年2月是氣象災害發生及影響較小的時段,旅游氣象安全風險較低。
2)千島湖核心景區正是大風發生的高值區,由于強對流大風具有突發性、局地性強,防范難度大的特點,對千島湖旅游船艇航行安全影響大,需高度關注;同時千島湖景區的景點多是依山傍水的地形,強雷暴發生的頻率較大,安全風險較高;
3)千島湖全域山體、水系多,地形復雜,暴雨及其引發的洪澇、地質災害危害大,對漂流、民宿、野營、探險等新興旅游業態的影響更大,風險更高。
1)健全景區景點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和機制。景區人員密集區須設立災害應急避險中心,規范旅游建構筑物和設施的防雷裝置安裝,科學設置防范雷電、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警示標識,提高旅游景區及設施的防風、防洪、防雷的規劃設計標準[9]。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和工作機制。
2)完善湖區旅游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在千島湖區主要景點、旅游航線上增設以強風、雷電、大霧、浪高、實景觀測為主的綜合氣象監測站,逐步提高主要氣象災害的監測精度??梢巹澰谀媳备髟O置一部X波段天氣雷達,實現對千島湖主要景區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全覆蓋。最大限度減少景區因局地突發災害性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10]。
3)提升旅游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統籌共享氣象、旅游、港航等信息發布渠道,建立基于GIS的氣象信息智能發布平臺[11],融合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船艇顯示終端、智慧旅游APP等實現分區域、分級別的氣象監測實況信息、預警信息自動化、精細化快速發布,為千島湖旅游安全提供有效的氣象科技服務支撐[12],見圖3。

圖3 千島湖景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
千島湖具有獨特的湖泊旅游和生態氣候資源,以千島湖為核心的全域性旅游新業態、全季性旅游活動不斷豐富,發展前景樂觀。11月至次年2月是目前千島湖旅游的淡季,但也是氣象災害影響相對偏少的時期,推廣冬季度假、休閑、養生旅游大有文章可做。而適應日益發展的旅游新業態,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能力,針對性做好旅游氣象服務保障也對氣象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從機制體制、系統平臺、服務產品等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