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看到這闕豪情萬丈的詞,一個個精彩的三國故事便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戰爭為引線,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爭雄的故事。書中塑造了不少英雄豪杰:有機智過人的諸葛亮,有勇猛善戰的關羽,有直來直往的張飛,有胸懷大志的曹操……書中還描繪了許多令人驚心動魄的戰爭:有火光沖天的“火燒赤壁”,有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有以弱勝強的“夷陵之戰”……
在書中,為了追求心中的榮光,無論是誰,無論在哪里,幾乎都離不開智慧與勇氣。在現實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同樣需要它們,因為現實社會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一個同樣需要勇氣和智慧進行博弈的舞臺。
每逢周末,我都會和外公一起下象棋。這次,我是先手,一如既往地把“炮”擺在了中間,隨后在右邊上了一匹“馬”。見“車”也被我調了出來,外公笑道:“你還是那老三樣,就不會搞點兒新招嗎?”邊說著,外公邊不慌不忙地駕著他的“車”,一“車”當先,獨闖我的大營。由于我之后的應對不當,他先是一個猛沖宰了我的“象”,接著,又穩穩地堵死了我的“炮”。外公那咄咄逼人的樣子,加上開戰前那挑釁話語,讓我一下子熱血涌上了腦門。頭腦一熱,我的陣腳亂了;陣腳一亂,手下的“炮”就不聽指揮……眼看著大好河山沒幾下就丟了一半,我心里那個急呀!
“越急就越容易壞事”,就在這危急的時刻,這句話出現在我的眼前。想到這里,我先做了個深呼吸,平撫了一下煩躁的心情,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著眼前的局勢。在仔細地研究了敵我雙方的情況后,我開始組織有成效的反擊。
我先是用“炮”,頂住了外公的“車”和“馬”,很好地牽制住了他的主力;然后,起“馬”過河,準備“偷襲”外公。我的那些伎倆哪里能瞞得過“老謀深算”的外公。知道我準備“暗渡陳倉”后,他只是將“車”一提,便把我的“馬”掐在了手里。“完了,這下完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這把輸定了!”面對壓境大軍,再看自己所剩不多的兵馬,我更慌了。
“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我該怎么辦?要不認輸算了!”可是我又不甘就此認輸。“外公的大軍都派遣往前方戰場,后方的防御較少,這不就像‘官渡之戰’時的情形嗎?”我左思右想之后,突然眼前一亮:“當時,曹操用計燒了袁軍的糧草,以少數的兵力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如今,我是不是也能效仿曹操的做法,抄抄外公這個‘袁紹’的后方呢?”這樣一琢磨,我頓時恢復了信心。
但我目前的處境似乎又和曹操有些不一樣,要使出那一計,就必定先要犧牲“馬”;此外,如果計策不成功,被外公識破,可就毫無回天之力了。“是保‘馬’還是鋌而走險?”在外公“快點、快點”的反復催促下,最終,我還是選擇了賭一把,因為成大事者,必定敢賭、敢闖,也就是“有膽”——就像曹操那樣。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拿定主意后,又上了一匹“馬”,將另一匹“馬”“大方”地送給了外公,并用“車”把外公的“車”引開。外公的“車”一離開,我的“馬”瞅準時機,一躍而上,我大喝一聲“將軍”,就這樣把外公的“將”趕出了大營。到了這時,外公才明白中了計,但又沒法,只能應將。外公的“將”一出,我把那早在一旁守候多時的“車”一提,近前一將——驕傲輕敵的外公就如袁紹被曹操打敗了一樣,敗于我的手下……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只有“膽”,不過是匹夫之勇;只有“識”,只能紙上談兵。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做到有“膽”有“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實現心中那遠大的理想,追求屬于自己的無上榮光!(指導老師:鐘華奇)
點評:《三國演義》,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看過,但像小作者看得這么透,并能將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的讀者,恐怕不多見。習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感悟深刻,是讀后感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