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麗 張馨予 張萬春
摘要 對水稻黃華占機插秧葉齡動態進行模擬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機插秧還是人工插秧,生長總葉片數均為16片;同一日期人工插秧葉片生長進度較機插秧快很多;機插秧黃華占換衣較輕,人工插秧換衣較重;隨著葉位的提高,主莖葉片生長所需的有效積溫增加;黃花占伸長節間數為5個,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都在11葉,對應拔節葉齡在14葉,穗分化從13葉開始。
關鍵詞 水稻;黃華占;機插秧;葉齡模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014-02
水稻是一種節律性生長型作物,每出生1片葉,生長節位就上升1個,同時也有規律地形成相應的器官。因此,水稻葉齡增長動態在水稻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是水稻生育進程的一個外觀標尺[1]。水稻葉齡模式是以水稻主莖葉齡期為指標,利用相關生長關系,診斷器官生長進程,根據某時的葉齡進程,推測以后一段時間的葉齡進程,從而推測出幼穗分化、拔節、減數分裂、抽穗等關鍵時期,預知抽穗早晚,并采用“小群體、壯個體”的高產栽培途徑,確定播種量、基本苗以及肥水運籌等看苗診斷技術[2-9],對水稻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10]。本研究選取黃華占在機械育秧、插秧的情況下標記葉齡進度,建立葉齡模式,并與人工插植條件下葉齡生長進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水稻機插秧精確定量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于2015年進行,設2個試點,即漢中市勉縣和漢中市漢臺區。供試水稻品種為黃華占。統一采用硬盤育秧方式,勉縣試驗點4月20日播種育秧,5月29日機械插植,栽插規格為30 cm×12 cm;漢臺區試驗點4月17日播種,5月25日機械插植,栽插規格為30 cm×14 cm。同時在漢臺區進行人工育秧、插植作對照,4月10日采取薄膜育秧播種,5月23日大田人工插秧。對各處理葉齡生長進度進行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葉齡變化情況
葉齡標記從三葉期開始,機插秧直到8月7日劍葉抽出為止,人工插秧直到7月27日劍葉抽出為止,統計從插秧后開始。由表1、2可以看出,2種種植模式生長總葉片數均為16片。機插秧葉片生長速度漢臺區>勉縣。同一日期人工插秧葉片生長進度較機插秧快很多。
2.2 出葉速度變化情況
從圖1、2可以看出,機插秧黃華占換衣較輕,插秧后4.2~4.6 d長1片葉;人工插秧換衣較重,插秧后6 d長1片葉。無論是機插秧還是人工插秧,10~11葉之前各葉出葉速度(從露尖到完全展開所需日數)均較快,平均4 d左右長1片葉(機插秧為6月下旬前,人工插秧為6月上旬前);之后逐漸減慢,機插秧變為6~7 d長1片葉,再到10 d左右長1片葉;人工插秧在6月下旬出現拐點,出葉速度加快,之后又減慢,可能與其間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營養供給主莖有關。
2.3 所需積溫變化情況
由圖3、4可知,主莖葉出伸所需有效積溫因葉位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總體上看,隨著葉位的提高,主莖葉片生長所需的有效積溫增加。機插秧從第5葉開始以后連續幾張葉片各葉生長所需有效積溫變化不大,在80~110 ℃之間,這種穩定的趨勢一直維持到第11葉。而到了第12葉以后,隨著葉位的上升,各葉片生長所需有效積溫迅速增加,最后一片葉從露尖到完全展開需要300 ℃左右的有效積溫。人工插秧條件下,生長1片葉所需積溫呈現波動上升狀態,分別在5月中旬(10葉)和6月下旬(15葉)左右出現拐點。
2.4 參試品種葉齡進程模式
通過葉齡進程,建立水稻品種生育進程葉齡模式,即黃花占伸長節間數為5個,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都在11葉;對應拔節葉齡在14葉;穗分化從13葉開始。
3 結論與討論
(1)無論機械插秧或人工插秧,黃華占總葉片數均為16片,伸長節間數5個,有效分蘗臨界期在11葉(6月中旬),拔節期葉齡在倒3至倒4葉(14葉,7月中旬),幼穗分化始期從13葉開始(7月上旬)。黃華占機插秧換衣較輕,人工插秧黃華占換衣較重。
(2)溫度和日照長度是影響水稻葉片生長的主要氣象因子[11-13],不同葉位葉片生長所需的有效積溫不同[14]。機插秧5~11葉期間出葉速度較快,且各葉出伸所需有效積溫變化不大,在80~110 ℃之間,第12葉以后,隨著葉位的上升,各葉片伸出所需有效積溫迅速增加,出葉速度減慢。人工插秧生長1片葉所需積溫和出葉速度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分別在5月中旬(10葉)和6月下旬(15葉)左右出現拐點。
(3)應根據參試品種葉齡模式,合理進行水肥促控管理:移栽至有效分蘗葉齡期(11片葉,機插秧6月中旬,人工插秧6月上旬)以前,實行淺水勤灌,間斷落干,提高水溫和土溫,促進分蘗的發生;有效分蘗臨界期后(11葉,機插秧6月中旬,人工插秧6月上旬),當群體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左右時,斷水曬天;穗分化開始后(倒4葉后半葉),采用淺濕交替的濕潤灌溉方式,田間基本不建立水層,保持濕潤狀態,直至成熟。倒4葉施穗肥。
(4)漢中盆地采用稻麥(油)兩熟制度,水稻秧田生長期較長。黃華占16葉品種在插植期已經9葉,距分蘗臨界期時間短。在生產上可推遲播種期或早插,縮短秧齡,為大田分蘗留出適宜的時段,并增加插植基本苗,以獲得高產。
4 參考文獻
[1] 劉喜珍,鄭麗敏,梁振榮,等.水稻葉齡增長動態的模擬與葉齡預測[J].北京農業科學,2001(6):11-13.
[2] 凌啟鴻.精確定量輕簡栽培是作物生產現代化的發展方向[J].中國稻米,2010,16(4):1-6.
[3] 凌啟鴻.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原理與技術[C]//第1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論文集,2010:27-34.
[4] 凌啟鴻.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理論與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5] 凌啟鴻,張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確定量施氮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12):2457-2467.
[6] 李貴勇,寧波,劉玉文,等.再生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2,25(6):1977-1981.
[7] 孫繼翠,吳爽,占新春,等.雜交粳稻Ⅲ優98在江淮地區葉齡模式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7):93-95.
[8] 劉喜珍,鄭麗敏,梁振榮,等.水稻葉齡增長動態的模擬與葉齡預測[J].北京農業科學,2001(6):11-13.
[9] 楊從黨,李剛華,李貴勇,等.云南省立體生態稻區水稻葉齡模式建立[J].西南農業學報2013,26(4):1372-1377.
[10] 孫廣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新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23):19.
[11] 馬景勇,牟金明,遲力加,等.水稻葉齡動態的模擬及應用[J].吉林農業科學,1998(2):15-18.
[12] 劉桃菊,唐建軍,殷新佑,等.水稻葉齡動態的模擬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1996,18(2):145-149.
[13] 馮陽春,魏廣彬,李剛華,等.水稻主莖出葉動態模擬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4):1172-1180.
[14] 邱新法,曾燕,杜海東.水稻總葉齡模擬研究[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9,22(4):65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