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繼剛
摘要 稻茬麥是農業生產中常采用的種植模式之一,占長豐縣小麥種植總面積的比例超過80%,對當地糧食的安全生產意義重大。從整地施肥、選種播種、田間管理和及時收獲等方面對長豐縣稻茬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為該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茬麥;栽培技術;高產;安徽長豐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025-01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農機化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出現了大量的農業規模種植大戶,稻茬麥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長豐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區,當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水稻等,常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hm2左右,其中稻茬麥種植面積占比超過80%。稻茬麥種植是在收獲中稻后直接種植小麥,不打破原來土壤中的結構,減少了整地所需要的成本,對節約用工、緩解季節性矛盾有著重要的作用[1]。在實際生產中,如果稻茬麥種植的播種量過大、播期不適宜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小麥的產量水平。為了進一步推廣稻茬麥高產栽培技術、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現根據筆者多年的實踐經驗,對稻茬麥高產栽培技術(產量指標超過7.5 t/hm2)進行總結。
1 整地施肥
小麥為耐旱作物,根系發達,可以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水分。因此,水稻收獲后土壤中水分基本可以滿足后作小麥生長的需求,但是如果地勢低洼,小麥生長過程中遇到雨雪等天氣容易發生澇害,因而要求地勢略高為宜。要求種植地塊肥力水平良好(有機質含量超過12 g/kg)、耕作層深厚、有良好的排水與灌溉條件、透氣好且種植小麥產量穩定在7.5 t/hm2以上。前作水稻收獲后,對地塊進行滅茬保墑等處理,整地深度宜深,一般要達到20~25 cm,將耕整后的泥土充分打碎、耙細,充分整平地面做畦,確保達到早、深、凈、細、實、平的要求。施肥要求施入充足的底肥,根據土壤測定的結果進行配方施肥,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具體的施肥量為純N 150 kg/hm2(相當于施入尿素330 kg/hm2)、P2O5 135 kg/hm2(相當于施磷酸二銨300 kg/hm2)、K2O 120 kg/hm2(相當于施入硫酸鉀225 kg/hm2)、硫酸鋅30 kg/hm2。
2 選種播種
2.1 科學選種
稻茬麥要選擇籽粒飽滿、豐產穩產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穗多穗大的春性或者半冬性品種,適宜該地區的小麥品種有煙農5158、淮麥35、寧麥24、煙農19、揚麥23等。將種子中的破損粒、發病粒、有蟲蛀孔的籽粒剔除干凈;播種前10~15 d曬種,曬2~3 d即可,可使種子表皮的透氣透水性增強;曬種結束后將種子與辛硫磷、多菌靈等藥劑按照一定的比例拌種,對后期病蟲害的預防有很好的作用。為了實現精量播種,需要提前對種子進行發芽率及田間出苗率的測定,根據測定的結果確定實際的播種量[2]。
2.2 播種
2.2.1 播種期。半冬性小麥品種以日平均氣溫14~16 ℃播種為宜,長豐縣一般在10月15—25日播種;春性品種以日平均氣溫12~14 ℃播種為宜,一般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種比較適合。播種時要保證土壤中絕對含水量在適宜的范圍內,對于土壤類型為壤土的地塊來說,絕對含水量在17%~18%之間,黏土含水量在21%~22%之間,相當于30 mm左右的降雨量。
2.2.2 播種量。不同類型小麥品種旱作(大豆、花生等)地適宜播種期內的播量:半冬性小麥品種為150~180 kg/hm2,春性品種為180~210 kg/hm2。對于稻茬麥地來說,播量可在上述基礎上增加30 kg/hm2,如果播種時間早、整地質量高、土壤墑情好,則播種量取適宜范圍的下限,反之則取上限。適播期內每推遲2 d,增加播量7.5 kg/hm2。在遲播的情況下,田間小麥的基本苗最多不超過375萬株/hm2,播種量范圍為225~255 kg/hm2。
2.2.3 播種方法。要大力推廣機械條播,播種行距20~23 cm,播種深度4~5 cm,播幅5~7 cm,播種后視土壤墑情酌情鎮壓。特別是旋耕的田塊,一定要注意鎮壓,防止秋冬干旱出現跑墑死苗現象。機械播種要確保下籽均勻,不漏播、重播,播種的深度一致,播種結束后覆土、鎮壓[3]。
3 田間管理
3.1 冬前管理
種子出苗后及時查苗,一旦發現有缺苗斷壟現象及時補種。出苗后要勤劃鋤,提高土壤的透氣性,為小麥植株根系的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小麥3葉1心以后田間雜草比較多,要及時進行化學除草。防除闊葉類雜草,可選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對準莖葉噴霧防治。防除禾本科雜草,可選用15%麥極可濕性粉劑或6.9%驃馬水乳劑噴霧防治。防除禾本科、闊葉雜草混生田塊可用上述2類藥劑混合進行防治。為了提高田間除草效果,施藥時間應選擇在日平均溫度穩定在8 ℃以上的晴好天氣為宜[4]。
3.2 春季管理
3.2.1 重追拔節肥。在小麥返青期、起身期進行劃鋤,確保土壤有較好的保墑、透氣性,使根系長勢粗壯,確保麥苗穩健生長。高產小麥一般將起身期的肥水管理改到拔節期至拔節后期進行,不僅可以減少田間萌生過多的無效分蘗數,建立起高產小麥群體,還可以促使植株根系充分下扎,增加深層土壤中根系的數量,提高根系的代謝活力,有效減緩小麥植株的衰老,增加籽粒重量,此外還可以使小麥的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并進,提高植株體內積累的干物質量,達到多穗、飽穗的目標。因此,稻茬麥高產栽培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措施就是在拔節期加強肥水管理,及時追肥,一般可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3.2.2 清理三溝。麥田中的“三溝”要提前開好。由于人為踩踏、降雨沖刷等原因,有些開好的溝會出現坍塌現象,因而田間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已開好溝的麥田進行疏通處理,保證田間溝渠暢通,便于進行排水、灌水,要達到雨止田干、溝無積水的效果[4]。
3.2.3 防病蟲和凍害。小麥進入拔節期后容易發生白粉病、紋枯病、銹病、蚜蟲等病蟲害,要提前預防,及時防治。小麥紋枯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而拔節孕穗期是紋枯病發生的高峰期,對發生重的田塊要多次防治。全縣早春氣候經常有驟冷驟熱現象,容易發生低溫寒潮、凍害等天氣,尤其是每年的3月、4月經常會受到北方寒潮的影響,造成溫度大幅度下降,導致麥苗發生凍害,一般寒潮發生的時間越晚,則麥苗發生凍害的程度越重,造成減產的幅度也就越大。凍害之后,為了挽回產量損失,可施入尿素60~75 kg/hm2,爭取受凍輕的小麥植株分蘗和后發生的高位分蘗成穗。
3.3 后期管理
3.3.1 葉面施肥。小麥發育到抽穗期和灌漿期之后,可以適當施入具有加強光合產物運轉功能的生長調節劑(美洲星、磷酸二氫鉀等)、微肥等,以有效延緩葉片的衰老,使小麥的光合能力增強,促進籽粒重量的增加,從而最終實現小麥生產的高產優質。
3.3.2 防病蟲。小麥生長后期容易發生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蚜蟲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小麥籽粒的重量,應在此階段加強對病蟲害發生的預測預報,提前做好預防,必要時選擇效果好、毒性低、殘留少的藥劑進行化學防治。對赤霉病、穗蚜、干熱風,要用“藥、肥、素”實行一噴三防,抑制病蟲害,延長植株上部葉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千粒重,提高稻茬麥的產量和品質。
4 及時收獲
小麥收獲一般在蠟熟末期。對于高產麥田來說,生育后期小麥的根系活力強,光合效率高,葉片的光合作用持續時間長,有利于籽粒的灌漿。因此,小麥的收獲不要過早,待進入蠟熟末期莖稈全部轉為黃色、葉片枯萎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籽粒顏色表現出品種特有的顏色與光澤、籽粒堅硬時再收獲。有研究表明,小麥處于蠟熟中期時葉片的光合作用還比較強,籽粒的重量還有增加的潛力,此時收獲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減產。
5 參考文獻
[1] 陳遠芳.稻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3):36.
[2] 方世年.稻茬小麥生產中主要問題及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5(5):50-51.
[3] 王家紅,謝雨婷.稻茬小麥免耕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2(1):12.
[4] 李冬.稻茬小麥抗逆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知識,2017(2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