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要 為了篩選適合黃淮麥區栽培的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于2017—2018年度在蒙城縣進行冬小麥品種節肥試驗。結果表明,在高肥力田塊種植冬小麥,百農207、渦麥66產量水平較高,同時通過合理肥料減施仍可以獲得較高產量,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冬小麥;節肥試驗;安徽蒙城;2017—2018年度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035-02
根據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小麥玉米周年化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要求,研究在肥料減施情況下大面積推廣品種的具體表現,從而篩選出符合黃淮麥區當前生產需要的穩產、高效的小麥新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蒙城縣農業科技示范場進行。試驗地土壤養分測定結果:pH值5.85、有機質24.2 g/kg、速效磷18.2 mg/kg、速效鉀170 mg/kg、堿解氮116.59 m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3個,分別為煙農19(對照)、渦麥66、百農207。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節氮20%處理(A)、節磷20%處理(B)、節鉀20%處理(C)、正常施肥模式(CK)。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30 m2。不同處理在同一塊試驗地種植,節肥試驗除全生育期施肥 量少20%外,播期、播量和其他管理措施與CK相同。
1.4 試驗過程
10月26日用88.2 kW拖拉機旋耕2遍,劃小區,按試驗設計施肥,足墑播種,播量187.5 kg/hm2;11月12日出苗后及時查基本苗;3月6日用麥喜化學除草;4月10日防治蚜蟲1次;6月2日機械收割。
1.5 試驗期間氣候條件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連續強降水,致使小麥播期推遲15 d左右,播種質量較差。出苗后至12月底無有效降水,土壤墑情變差,不利于小麥正常生長,小麥越冬前生長量嚴重不足,小麥有效穗數下降。1月氣溫異常偏低,降水異常偏多,日照偏多。降水偏多有效改善了土壤墑情,解除了旱情。積雪較厚,小麥越冬凍害較輕[1-2]。2月中下旬氣溫偏高,小麥返青較快。3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小麥生育期加快。4月7日最低氣溫-0.2 ℃,部分品種出現低溫冷害,影響產量。小麥揚花期遭遇陰雨天氣,赤霉病普遍較重。小麥灌漿期持續陰雨寡照,溫度偏低,對小麥灌漿不利[3]。總之,2017—2018年度小麥生長期間,不利氣候多于有利氣候,小麥產量不高。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各品種不同處理生育期為200~201 d,差異不大,其中,煙農19生育期為201 d,渦麥66、百農207生育期為200 d。
2.2 形態特征與生育動態
由表2、3可知,各品種不同處理株高在68.0~78.4 cm之間,其中煙農19的處理B株高最高,達到78.4 cm,百農207的CK株高最矮,為68.0 cm。各品種不同處理基本苗在169.5萬~217.5萬株/hm2之間,最高莖蘗數在832.5萬~1 108.5萬個/hm2之間,成穗率在43.2%~54.2%之間[4-5]。
2.3 抗逆性
從表4可以看出,抗寒性方面,煙農19處理表現為無凍害,渦麥66和百農207處理表現為葉尖受凍;抗旱性、耐濕性、耐青干能力及抗倒性方面,煙農19、渦麥66和百農207處理均表現為強;落粒性方面,煙農19、渦麥66和百農207處理均表現為易脫粒;穗發芽方面,煙農19處理表現為輕,渦麥66和百農207處理表現為無;熟相方面,煙農19、渦麥66和百農207處理均表現為好。
2.4 產量及產量性狀
從表5可以看出,穗粒數在34.20~45.15粒之間,其中煙農19的處理C最多,渦麥66的CK最少。千粒重在40.2~51.9 g之間,其中渦麥66的處理B最高,煙農19的處理C最低,且煙農19、百農207的處理C均較CK有所下降,說明千粒重變化與品種特性有很大關系。
從表6可以看出,各品種不同處理產量為5 566.7~6 256.7 kg/hm2,其中百農207的處理A最高,煙農19的CK最低。3個品種比較,以百農207產量最高,渦麥66次之,煙農19產量最低。百農207處理B較CK減產明顯,其他節肥處理與CK產量差異不大,說明高肥力田塊節肥處理對小麥產量影響不明顯[6]。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在高肥力田塊種植冬小麥,百農207、渦麥66產量水平較高,同時通過合理肥料減施仍可以獲得較高產量,可以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江敏,金之慶,葛道闊,等.CERES-Wheat模型在我國冬小麥主產區的適用性驗證及訂正[J].江蘇農學院學報,1998(3):65-68.
[2] 居輝,熊偉,許吟隆,等.氣候變化對我國小麥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5(10):1340-1343.
[3] 李軍,邵明安,樊廷錄,等.黃土高原作物生長模型DSSAT3數據庫組建[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1(1):120-126.
[4] 張洪印.淮北地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54-55.
[5] 喬玉強.淮北地區超高產小麥品種資源篩選及其生理特性分析[C]//.2009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9.
[6] 蔡瑞國.氮素水平對專用小麥產量、品質的影響及其生理基礎[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