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洪
摘要 本文介紹了涇縣景星林場國家儲備林示范項目的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建設目標與工程布局、工程建設技術措施,分析了取得的效益,以期為提升森林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景星林場國家儲備林示范項目;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布局;效益;安徽涇縣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159-02
涇縣景星林場場部坐落在涇縣黃村鎮境內,景星林場共有4個工區,溪口工區和東坑工區位于茂林鎮境內,茗坑工區和白馬坑工區位于黃村鎮境內。景星林場地貌屬低山丘陵區,大地形特征為東高西低,最高海拔801 m,相對高差較大,屬黃山余脈。白馬坑工區、東坑工區山勢較高,山峰綿亙,群峰簇起,部分林地坡度>30°;溪口工區、茗坑工區山勢較低,坡度<25°。森林植被較為豐富,森林類型多為杉木、松類等人工林及闊葉混交天然次生林。天然林以常綠闊葉混交林為主,主要樹種有苦櫧、楓香、青岡櫟、松類及其他闊葉樹種,人工林以杉、松、毛竹為主。林下植被多為白櫟、檵木、烏飯、山楂、映山紅、化香、蕨類等。國家儲備林建設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的生動詮釋,是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重要工程,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1-3]。
1 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國家儲備林建設思路,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生態示范項目建設要求,嚴格按照儲備林基地建設相關技術和規程,以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為指導,使用目標樹森林經營方法,調整林分樹種結構,改善林木生長條件,提高林分質量和生長量,構建一個活立木蓄積儲備增加、森林生態防護功能提高和林分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儲備林示范基地[4]。
2 設計原則
2.1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選擇建設地點相對集中連片,地塊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20 hm2,力求規模化發展。
2.2 科學培育,集約經營
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確定合理的營造林模式和經營措施,選擇優良林木品種,實行科學撫育管理,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和生長量,開展集約經營。
2.3 重點突出,示范帶動
通過人工林栽培和現有林改培相結合的方式,著力培養大徑級材和珍貴樹種用材林,按照基地化、標準化設計項目建設,力求形成示范水平較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儲備林示范基地。
3 建設目標與工程布局
3.1 建設目標
通過人工造林和現有林改培措施,提高國家儲備林數量和質量,增加大徑級用材林和珍貴樹種用材林資源儲備,以達到緩解安徽省及至全國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保護種質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優化人工林樹種結構、提高碳匯儲備的目的。同時,探索掌握安徽省大徑級、珍貴用材樹種生長發育規律,摸索配套技術和管理模式,為進一步推進大徑級、珍稀用材樹種培育奠定基礎。
3.2 工程布局
3.2.1 布局原則。采用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建設,突出示范效應。地位級中等以上,坡度在35°以下,立地條件優良的起源為人工的林地。現有林的齡組在中齡林、近熟林及成熟林范圍內;并且林分結構合理,生長穩定。
3.2.2 項目布局。按照工程布局原則,結合項目區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以及項目建設單位的意愿,營造林工程安排在景星林場的茗坑、白馬坑和溪口3個工區,附屬設施工程中的林道維修安排在白馬坑工區和溪口工區,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安排在茗坑工區,告示牌設置在溪口工區。
4 工程建設技術措施
4.1 人工林造林技術
4.1.1 造林地選擇。景星林場經過多年經營建設,已沒有宜林荒山荒地,但還存在以雜灌為主的低質低效灌木林地。這部分林地生態防護效能較差,林地利用率較低,但立地條件良好,交通較為便利,通過項目建設可提高林場該部分林地的森林生態效益,故選擇其作為人工造林地塊。
4.1.2 樹種的選擇。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范圍內、適合當地栽培、栽培經驗豐富、防護性能較強、生態示范效果明顯的楓香和檫木作為主要造林樹種。
4.1.3 造林密度和配置。根據項目造林目的、樹種特性,并結合項目區林木生長和立地條件現狀,確定楓香和檫木進行帶狀混交造林,混交比例7∶3,初植密度為2 505株/hm2,其中楓香為1 755株/hm2、檫木為750株/hm2,株行距2 m×2 m,帶狀混交,“品”字形配置。
4.1.4 林地清理和整地。適時細致地整地能改善林地土壤條件,保持水土,提高苗木成活率,促進幼樹生長,提前郁閉成林。造林前要嚴格按照《安徽省造林技術規程》標準進行林地清理和整地,嚴禁全墾煉山。實行塊狀整地,保留原生植被,尤其應保留山頂、山脊、山腳的原生植被。有水土流失風險的地塊需采取水保措施。根據林地現狀,設計林地清理以割灌、清雜為主。25°以上的地塊采用塊狀墾覆的方式,以防止水土流失;16~24°地塊采用局部大塊狀整地方式。定植穴規格為0.5 m×0.5 m×0.4 m。整地時先放線定樣,挖穴時將表土和心土分別放置,表土回填后造林。
4.1.5 栽植。根據項目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栽植于冬末春初進行,應盡可能選擇陰天或雨后造林。栽植時應推廣苗木切根技術,保持根系舒展。在栽植過程中注意苗木保護,避免碰傷苗木和損傷根系;保持苗木挺直,深淺適度;填土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層踏實,保證穴面略高于地面,以防積水。
栽植后1個月內進行檢查,若發現露根和積水,要及時培土。對造林后成活率達不到85%或分布不均勻的造林地,應及時用大苗補植。并在每年1—3月的植樹季節對栽植死亡的植株清理后定植,確保達到成活率和保存率標準。
4.1.6 撫育措施。新造林應進行細致撫育,撫育措施主要包括松土、除草、培土、扶正、修技、定干等。除草松土時,清除幼樹幼苗周邊0.5 m范圍內的所有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為幼樹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砍除的雜灌就地覆蓋在林地上,讓其自然腐爛分解,使其養分回歸土壤。
幼林撫育需連續撫育3年,前2年每年2次,第3年1次,時間安排在5—6月和8—9月。當林分進入速生期時要進行1~2次綜合撫育,撫育后郁閉度以0.7左右為宜。
4.1.7 管護。由于景星林場的土地和農戶林地緊密相鄰,且交通相對便利,需安排專人進行林地看管,防止出現挪用、損壞苗木的行為,同時做好林地防火工作。
4.2 現有林改培技術措施
4.2.1 改培對象的選擇。在景星林場劃定的國家儲備林范圍內,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并且具有培育大徑材生產潛力且集中連片的、現有林分未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的小班作為此次培育的對象。
據此在白馬坑工區和溪口工區選擇總計面積為122.53 hm2的17個現有林小班作為此次改培對象。其中,位于白馬坑工區的4個小班面積為37.87 hm2,位于溪口工區的13個小班面積為84.67 hm2。
4.2.2 撫育管護技術。在林分中采用間伐、修枝、補植、管護等措施,保持林分合理的單位面積株數。加強病蟲害防治和管護,改善土壤水肥條件,為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并且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5 效益分析
5.1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項目順利實施后,景星林場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都有所增加,森林覆蓋率也有所提高。對現有生產力不高的林分進行定向培育使得林場的樹種和徑級結構得到極大改善,提升了森林的生產能力,林場的森林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并且促進了林場優良森林景觀的形成,有利于林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由于森林結構的完善使得森林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因而項目的建成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5.2 社會效益
通過項目的實施,為項目所在的周邊區域的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就業機會,可以促進林場職工和農戶增收,增加了林場職工收益;同時還帶動了周邊地區農民共同致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還可起到示范推動作用,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增強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 參考文獻
[1] 程朝陽,范廣闊,汪炎明.國家儲備林建設剖析與實施對策:以福建省為例[J].林業勘察設計,2017,37(1):7-11.
[2] 國家林業局世行中心(速豐辦).建設國家儲備林 助推林業現代化[N].中國綠色時報,2016-01-07(E02).
[3] 周榆,曾憲瑋.國家儲備林劃定與經營管理探討:安福縣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經驗探討[J].南方林業科學,2015,43(1):43-46.
[4] 詹昭寧.淺議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關于落實國家儲備林若干問題[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4,3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