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兵 孫立德 馬成芝
摘要 利用1961—2015年喀左氣象站4—10月的月平均氣溫和月降水量資料,采用濕潤指數分析喀左縣春季、夏季、秋季的干旱發生情況,利用灰色系統理論做出春旱、夏旱、秋旱的GM(1,1)預測模型。結果表明,近55年來,喀左縣春旱和秋旱發生較重,呈減輕的趨勢;夏旱發生相對較輕,但有加重的趨勢。
關鍵詞 干旱;濕潤指數;灰色預測;遼寧喀左;1961—2015年
中圖分類號 P426.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198-02
干旱是氣象災害中最主要的災害,因其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涉及范圍廣,對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影響嚴重[1]。喀左縣處于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的易旱地區,降水量少,季節分配不均衡,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2]。春旱、夏旱(伏旱)、秋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危害較大。本文利用1961—2015年喀左縣氣溫和降水量資料,分析喀左縣干旱發生情況,同時采用灰色系統理論對春旱、夏旱、秋旱進行預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用1961—2015年喀左氣象站(54328)月平均氣溫和月降水量資料。按照春季(4—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進行綜合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濕潤指數分析喀左縣干旱發生情況,濕潤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K=R/0.16∑t
式中,K為月濕潤指數;R為月降水量(mm);∑t為>0 ℃的月積溫,為月平均氣溫與當月日數的乘積。
R代表供水量,0.16∑t代表需水量,K=1.0表示農業水分供需平衡;K<1.0表示干旱;K>1.0表示水分供大于求。K值越小表示越干旱,K值由小到大的逐漸變化說明農業用水依次得到滿足。根據季濕潤指數由小到大的變化范圍和農業旱澇程度,可依次劃分為9個旱澇等級(表1)。
根據1961—2015年喀左縣月均氣溫(t)和月降水量(R)計算1961—2015年4—10月各月的K值。然后計算春季、夏季、秋季濕潤指數,以此作喀左縣各季的農業旱澇分析。
2 干旱分析
2.1 季農業旱澇分析
利用1961—2015年各季的濕潤指數,對照旱澇等級和旱澇程度,分析近55年喀左縣的旱澇情況,統計出各季旱澇出現的頻率(表2)。
春季是喀左縣易發生干旱的季節,平均K值為0.46,屬于重旱區,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春旱發生,其中極旱頻率為23.6%,4年一遇;重旱頻率為36.4%,3年一遇;中旱為32.7%,3年一遇。只有1998年和2010年春季降水量較多,達到偏濕程度。
夏季農業水分條件較好,平均K值為0.98。有42%的年份夏季K值>1.0,其中1962年、1965年、1977年K值分別為1.58、1.52、1.57,達到輕澇程度。有58%的年份出現夏旱,其中輕旱占32.7%,中旱占23.6%,重旱占1.8%(1968年,降水量165.6 mm)。近55年中,喀左縣夏季未發生極旱。
喀左縣秋旱發生程度較大,平均K值為0.51。82%的年份有中等以上的秋旱,其中極旱占12.7%,8年一遇;重旱占47.3%,2年一遇;中旱占21.8%,4~5年一遇;輕旱占14.5%,7年一遇。其中,2010年K值為1.41,屬于濕潤;1986年K值為1.7,達到輕澇的程度。
2.2 干旱發生的趨勢
圖1~3可知,近55年喀左縣春季、夏季、秋季濕潤指數(K值)變化情況。春季K值變化方程為y=0.001 6x+0.410 2,K值呈增大趨勢;夏季K值變化方程為y=-0.003 5x+1.078 2,K值呈減小趨勢;秋季K值變化方程為y=0.001 6x+0.461 5,K值呈增大趨勢。春季和秋季的濕潤指數波動增加,干旱程度有所減輕。夏季濕潤指數波動降低,夏旱程度有所加重。
2.3 干旱年代際變化
由表3可知,1971—1980年,春季濕潤指數(K值)最小,發生旱災程度最重;2001—2015年春季K值較小,發生旱災程度也較重。1981—1990年,夏季K值最小,發生旱災程度最重;2001—2010年K值較小,發生旱災程度較重。1961—1970年,秋季K值最小,發生旱災程度最重;1991—2000年K值較小,發生旱災程度較重。各年代均以春旱和秋旱發生較為嚴重,夏旱相對較輕。
3 干旱預報
建立灰色災變GM(1,1)模型,只需要有x(0)(k)數列。設{x(0)(k),k=1,2,…,n},n為隨機序列。由于受隨機影響,序列可能出現較大波動,在數據信息處理方面用“累加生成”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以得到隨機性弱化、規律性強化的數列,使雜亂無章的數據轉化為有規律的較平滑的數列,再用生成數據建立模型,最后把灰色系統模型得到的數據,通過“累減生成”還原成原數據的平滑值[3-4]。
3.1 春旱預報模型
利用2009—2014年喀左縣春季的濕潤指數(K值)作為原始序列,即
x(0)(k)=[x(0)(1),x(0)(2),…,x(0)(n)]
=[0.61,1.11,0.21,0.41,0.31,0.61],
累加得到x(1)(k),則
x(1)(k)=[0.61,1.72,1.93,2.34,2.65,3.26]
利用累加生成的數據,建立春旱GM(1,1)預測模型:
x(1)(k+1)=9.410 75exp(0.163 005×k)-8.800 75
第一步預測得到預測值為3.764 129,再利用“累減生成”得到2015年春季K值為0.566 179。2015年4—5月降水量為76.2 mm,K值為0.54,在中旱范圍內。預測與實況相符,預報正確。
3.2 夏旱預報模型
利用2011—2015年喀左縣夏季的濕潤指數(K值)作為原始序列,得出夏旱GM(1,1)預測模型:
x(1)(k+1)=13.584 631exp(0.195 122×k)-12.284 631
根據預測模型,預測出2016年夏季濕潤指數(K值)為1.132 406。2016年夏季降水量為411.8 mm,K值為1.14,達到偏濕程度。
3.3 秋旱預報模型
利用2011—2015年喀左縣秋季的濕潤指數(K值)作為原始序列,得出秋旱GM(1,1)預測模型:
x(1)(k+1)=3.161 345exp(0.287 349×k)-3.091 345
根據預測模型,預測出2016年秋季濕潤指數(K值)為0.829 574。2016年秋季降水量為97.0 mm,K值為0.76。
4 結論
(1)1961—2015年喀左縣春旱的發生最重,有93%的年份發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旱;秋旱發生較重,有82%的年份發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旱;夏旱發生相對較輕,有25%的年份發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旱。
(2)近年來,喀左縣春旱和秋旱發生存在減小的趨勢,夏旱的發生存在增大的趨勢。1971—1980年喀左縣春旱發生程度最大;1981—1990年喀左縣夏旱發生程度最大;1961—1970年喀左縣秋旱發生程度最大。
(3)利用灰色系統理論,對喀左縣春季、夏季、秋旱建立了GM(1,1)預測模型。但由于預報模型為指數形式,因而要滿足光滑條件,且預測步數應以1~2步為宜,否則會產生誤差。應用時要對模型進行修正才能逐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5 參考文獻
[1] 孫立德,孫虹雨.農業病蟲害氣象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 喀左縣氣象局.農業氣象服務手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 龔日朝,羅鈺婕,王芳,等.湖南旱災灰色災變預測模型與實證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1):86-90.
[4] 呂小俊,謝海平,木紹良.基于灰色災變理論的云南省干旱氣候預測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45(1):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