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祥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已接近2500萬戶,其作用和貢獻可以用“56789”來概括——“5”即民營企業對國家的稅收貢獻超過50%,“6”即民營企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均超過60%,“7”即民營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70%,“8”即民營企業提供的城鎮就業超過80%,“9”即民營企業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到90%。從數據看,民營經濟的貢獻力已超過了“半壁江山”,而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的鋼鐵工業,也是如此。
據統計,到2016年底,我國有500余家鋼企,國企、民營產能各占一半,其中民營鋼企達400余家。近兩年,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民營鋼企數量有所減少,但總體數量仍遠遠大于國有鋼企。
據統計,2017年我國粗鋼產量8.32億噸,同比增長5.7%;鋼材產量10.48億噸,同比增長0.8%。其中:民營企業粗鋼產量4.71億噸,同比增長5.1%,占全國粗鋼產量56.6%;鋼材產量7.03億噸,同比下降1%,占全國鋼材產量67.08%。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鋼鐵行業迅速走出低谷,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民營鋼鐵整體向好趨勢明顯,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在:
效益創出歷年來新高。納入全聯冶金商會統計的重點民營鋼鐵企業,2017年共實現銷售收入2.68萬億,實現利稅2210.7億元,實現利潤1690億元。其中,實現利潤3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11家。平均噸鋼利潤430元,同比提高336元,少數企業噸鋼利潤超1000元;2018年以來,民營鋼鐵企業效益穩中有升。1-2月共實現利潤275億元,同比增長1.9倍;實現利稅351.7億元,同比增長5.7倍。
兼并重組向縱深推進。近年來,以市場化為基本特點的民營鋼企兼并重組風起云涌,進展明顯。沙鋼參與東北特鋼重組,發揮國有和民營兩種企業制度的優勢,使東北特鋼迎來新的發展曙光。建龍集團整合原海鑫鋼鐵、北滿特鋼,新企業煥發了蓬勃生機。目前,河北、山西等多地正在積極謀劃并推進“減量提質”的兼并重組,部分具有區域市場主導能力的民營鋼企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企業轉型初見成果。近年來,榮程鋼鐵堅持創新驅動,著力推進 “做精鋼鐵主業,相關多元發展”戰略,開創了具有榮程特色的產業金融科技生態體系新業態;浙江元立集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鋼鐵企業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發展;敬業集團在做精做強鋼鐵主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鋼材深加工、房地產、金融、醫藥、旅游等產業,實現了跨越提升;建龍集團將智能制造貫穿到每個生產管理環節,實現信息化管理質的飛躍。
環保水平有效提升。一是環保投入加大。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民營鋼鐵企業環保投資近600億元,噸鋼環保投入增加了40多元,大多數重點民營鋼鐵企業噸鋼環保投入已達120元;二是狠抓環保減排,按照新標準提升環保排放指標。一大批企業削減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的排放,排放濃度遠遠低于現行的國家標準,噸鋼耗新水、COD排放量、顆粒物排放量等主要節能環保指標均名列全國同行先進水平。
品種轉型升級實現突破。近年來,一大批重點民營鋼鐵企業加快了普鋼向優、特、精高端鋼鐵材料的轉型升級進程。沙鋼打造棒材、線材、熱軋卷板、寬厚板、冷軋卷板五大類精品;中天鋼鐵研發軸承鋼、簾線鋼、汽車用鋼三大優特鋼支柱產品,發展了330個品種;津西鋼鐵打造世界最大型鋼和綠色鋼構基地, H型鋼和鋼板樁等產品,主流規格市場覆蓋率達到85%以上。
一是行業集中度較低。我國鋼鐵企業數量眾多、高度分散,整體處于一種分散競爭的格局。2017年,我國前十大鋼企合計粗鋼產量30722.16萬噸,占全國粗鋼產量的36.9%,與世界主要產鋼國家超過60%的比例差距仍然較大。行業集中度低,導致難以形成健康發展的合力;二是多數鋼鐵企業仍然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追求數量擴張來求得發展,管理水平和運營質量還有待提升;三是鋼鐵行業資源能源消耗和排放總量仍較大,企業之間環保水平良莠不齊,綠色發展水平不充分不平衡;四是多數鋼鐵企業自主創新基礎薄弱,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和智能制造總體水平較低;五是目前中國鋼鐵工業的綜合競爭力已達到世界領先,但國際化水平、國際話語權還有待提高。
一是產能利用率進入了合理區間,近兩年化解過剩產能和取締“地條鋼”,粗鋼產能合計減少2.6億噸,壓減幅度達20%。2017年鋼鐵產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左右提高到了80%(不含“地條鋼”)。今年繼續壓減產能3000萬噸,將使鋼鐵產能利用率更加合理。同時鋼鐵產能向優勢企業集中,產量控制更加有效;二是供需矛盾從嚴重過剩轉入相對平衡。中國鋼鐵工業總需求、產量未來下降是必然趨勢,但總體態勢平穩;三是環境治理、綠色發展發生很大變化,環境友好、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四是經營效益從微利到實現合理利潤水平,行業從脫困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鋼鐵行業向高質量的轉型升級發展不平衡,環保壓力進一步加大,供需平衡相對脆弱。鋼鐵行業由大到強還有較遠的路程,鋼材質量穩定性、均勻性和使用性能、使用壽命與用戶的期望還有差距,不能滿足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經濟體系對鋼鐵產品的更高要求?!?+26”城市和重點區域鋼鐵環保限產長期化,給市場、企業安全生產及效益等帶來較大影響。2018年基建投資增幅持續下行,制造業投資低迷,鋼鐵需求端的增長動力有所放緩。
推進民營鋼鐵高質量發展,首先應破解行業難題。推進兼并重組,是解決當前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低的重要抓手。國家應繼續加大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鼓勵各級政府繼續推動本地區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同時通過適時調整行業準入門檻,加大淘汰落后企業的力度,加快培育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特大型鋼鐵企業,進一步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減少鋼鐵企業數量。行業協會應發揮好平臺紐帶作用,為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企業應緊抓這一戰略機遇,積極參與,有所作為,共同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供給側改革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八項重點工作的首位,可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民營鋼鐵企業應認真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質量,著力創建高質量企業。一是做好創新驅動,堅定走質量效益型發展路子。徹底改變產量擴張的老路,繼續深化去產能工作,完成去產能和限產任務,繼續堅定地取締“地條鋼”,杜絕新增產能和形形色色的變相擴大產能的行為,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二是把創建高質量企業作為基礎,通過建立優秀的企業文化,著力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隊伍,不斷提高企業發展質量;三是做好安全生產,杜絕事故;四是防范金融風險,注意資金安全;五是加強管理,不斷提升企業效益。
高質量發展,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民營鋼鐵企業應把治理環境污染作為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內容,以向人民負責,發展環境友好型企業為己任。一是提升治理標準,限制污染排放,控制生產產量;二是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加強對脫硫脫硝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采取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有效消滅“白色污染”;三是提倡產城融合。鋼鐵企業要把生產發展同滿足城市需求相結合,為城市建設提供余熱供暖、煤氣供氣、中水消納和城市垃圾處理等。
創新驅動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民營鋼鐵應扎實推動自主創新,著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自主創新方面,要著力開發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把技術進步與全行業產業調整、產業升級結合起來,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開發,鋼鐵生產重大工藝技術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應將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的不斷深化融合,在物聯網和智能制造領域積極推進智慧交易、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的創新與落地,在大數據領域重點推動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應用。
我國的高質量發展是國際化的高質量發展。民營鋼鐵應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產業布局方面,應將重點放在未來鋼鐵需求量大、經濟發展潛力大的“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 “走出去”的方式上,應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的優勢資源“抱團”出海,讓整個產業鏈的資源優勢都充分發揮。同時,應大力推動冶金教育“走出去”,通過共建冶金教育學院等方式,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冶金行業人才,提高整個行業的人才配套服務能力;此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充分利用國外鋼鐵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總之,民營鋼鐵只有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實現脫胎換骨的根本性轉變,走向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