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建筑大學 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省綠色建筑先進技術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水庫向所在區域供水時,其水質安全衛生狀況與人們的健康緊密相關,因此必須對水庫水質進行全程監測,實時、科學地評價水質狀況,以確保其安全衛生。2007年長春市水源地新立城水庫的藍藻暴發事件[1]警示我們必須時刻監測水庫水質,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近幾年,謝在剛等[2]對大連市碧流河水庫水質進行了綜合調查[2]。張煦等對丹江口水庫湖北庫區近10 a的水質變化進行了趨勢研究[3]。李光等對威海市崮山水庫2013~2014年期間水質狀況進行了分析,研究了水質指標在水體中不同時間和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律[4]。巫麗俊等研究了莆田市東圳水庫水質變化趨勢[5]。本文以安徽省廣德縣盧村水庫水質為對象,進行了水庫水環境調查分析,以期為當地水源水庫水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盧村水庫位于安徽省廣德縣東南部郎川河支流無量河道上,位于太陽山與小靈山之間,距縣城10 km,見圖1。水庫中央原為盧村(自然村)舊址,故名盧村水庫。盧村水庫為中型水庫,集水面積139 km2,校核洪水位 92.3 m,設計洪水位 88.0 m,興利水位 86.3 m,死水位 66.3 m,總庫容7 150萬m3。該水庫為廣德縣城(桃州鎮)總計15.7萬人提供飲用水源,同時也解決了地區農業生產用水問題。盧村水庫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類別為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應符合Ⅱ類水質標準。
近年來,廣德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隨著流域內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污染物排放量越來越大,特別是造紙、紡織、農業等的面源污染問題突出,湖庫水生態系統變得脆弱。此外,縣域水產養殖、旅游業發展也加劇了湖泊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湖庫污染物累積效應,開展湖庫水污染防治工作勢在必行[6]。
在盧村水庫進水區、出水區、深水區、淺水區、湖心區、岸邊區設置監測斷面,2017年7月14日開始對水庫進行采樣,每個監測點采集1 個樣本,連續采集3 d。水樣采樣位置如圖2所示(采樣監測點位置見圖中編號1~6),所有取樣均收集水面以下0.5 m處的樣品,且水樣均用硬質聚乙烯桶存放。

圖2 水庫監測斷面設置
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結合水庫調查情況,確定的調查評價參數有pH、溶解氧(DO)、化學需氧量(COD)、總磷(TP)、總氮(TN)、鋁、銅、鋅、錳、鐵、電導率、總溶解固體(TDS)、濁度共13項。測量 COD 的水樣使用硬質玻璃瓶,加入硫酸存放;測量TN和 TP的水樣分別用硬質聚乙烯桶,加入硫酸存放;所有樣品均存放于低溫(0~4 ℃)避光處。
在水質分析中,pH值采用玻璃電極法測定,DO采用溶解氧測定儀測定,電導率采用電導儀測定,TDS采用檢測儀測定,濁度采用濁度儀法測定,以上指標均在現場采樣并當場檢測。
COD 測定采用重鉻酸鹽法,TN 和 TP 分別采用過硫酸鉀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鉬酸銨分光光度法,重金屬離子含量均采用原子吸收法測定,上述指標的測定均單獨采樣,且水樣需充滿采樣容器。相關水樣指標測試使用儀器見表1。

表1 水樣檢測儀器
遵照《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環辦[2011]22號)的相關技術規定,當一個湖泊、水庫有多個監測點位時,計算湖泊、水庫多個點位各評價指標濃度算術平均值,然后按照“斷面水質評價”方法評價。河流斷面水質類別評價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即根據評價時段內該斷面參評的指標中類別最高的一項來確定。對所測定的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鋁、銅、鋅、錳、鐵、電導率、總溶解固體、濁度等13項指標進行評價,其中總氮作為參考指標單獨評價。

表2 7月14日檢測結果
注:表中pH為無量綱,電導率單位為S/m,濃度單位為NTU,其他指標單位為mg/L,下同。

表3 7月15日檢測結果

表4 7月16日檢測結果
注:數值低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規定的Ⅱ類水水質標準即為合格。
水樣涉及的常規水質包括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電導率、總溶解固體、濁度等,檢測結果如表2~4所示。

圖3 采樣3 d各檢測指標變化情況
利用Origin8.0軟件將檢測數據繪為空間三維圖,采樣3 d各檢測指標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①DO值均大于6,并且湖心區域DO值在7~10 mg/L之間,水體中氧氣含量較高,水體較好;② pH值呈弱堿性,滿足水源水質要求;③在水庫進水區和岸邊區的TDS值略高于其他區域,經過水體自凈,TDS值有明顯降低,且低于50,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規定;④電導率大致在85~105 S/m,其污染程度較小;⑤濁度在1.5~3.7 NTU之間徘徊,進水區和出水區濁度較大,由于區域水庫地形狹長,入庫水流速度較大,沖刷效應顯著,導致濁度相對偏大;⑥在進水區、出水區和岸邊區,總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都大于其他區域,存在富營養化潛在風險,人為污染和干擾程度高。
從重金屬檢測數據可知,鐵離子含量最高,鋁離子次之,錳離子最低,其中鐵離子和鋁離子對水體富營養化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各測點數據基本沒有波動,說明在水庫區域內沒有工業污染源攝入。同時水體中含多種微量元素,符合飲用水源地相關要求。
在平面分布上,盧村水庫主體呈現入庫口水質相對較差、庫區水質好的趨勢。由于水庫周邊生態保護較好,經過自然沉降和凈化,入庫水體明顯轉好,水體自然修復能力較強。前述水質檢測數據結果存在微量波動,緣于水庫風力較大,擾動水體,造成水質均一性的破壞,但有利于氣液向氧氣交換傳遞,有效減緩湖泊富營養化的情況。尤其在夏季,應注意控制氮、磷的排放量,防止藻類的大量生長造成富營養化。同時由于水庫并不是封閉式的,水庫岸邊及周邊居住戶數不少,日常生活污水有較大可能排入水庫,這也是導致部分取水點測得數據相對偏高的原因,特別總磷、總氮指標受其影響較大。pH值呈現弱堿性,水體滲透力強,可改善人體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對改善酸性體質也有一定的作用。溶解氧值高,水體水質較好,有利于促進當地漁業的發展,并且能夠促進水體的良性循環,降低總氮的含量,同時又能降低水中病菌含量。有害重金屬含量低,滿足一類水標準,說明水源地未受到過度的工業污染及人為破壞。
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及水資源保護規劃對盧湖水環境質量的要求,盧湖水環境質量應控制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對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以及《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環辦[2011]22號),所測13指標算數平均值符合Ⅱ類水質要求。
綜上可知,盧湖地表水環境質量滿足地表水Ⅱ類水標準。但是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問題不可懈怠,針對盧村水庫現狀分析,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
(1)在入庫口建立生態凈化系統。通過在河道入庫口設置生態沉淀池、生態浮床等,可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河道水質中的氮、磷等物質,減少污染物質進入水庫。
(2)由于水庫底泥是長期累積的污染物質,造成水庫水質污染。通過生態清淤的方式,去除水庫污染底泥,可有效改善水庫水質。
(3)健全規章制度,加強監督、監測。健全和完善水庫水源地保護和管理制度,加強入庫口、水庫四周和取水口等關鍵節點的監督和監測,及時掌握水庫水質和污染源情況,為水庫水源地保護和管理提供基礎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