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赤初
目前,新藥研發大致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首創新藥模式。通俗說,就是這種藥物是某企業研發出來的,行業中這種藥物原研企業也是做得最好的,例如諾華公司的“格列衛”。
二是特殊的首創新藥模式,一般用于沒有競爭領域來滿足臨床的需求,如抗抑郁癥的氯吡格雷,分離麻醉藥物氯胺酮等。這種模式生產的藥物一般被稱為“孤兒藥”。這兩種藥物研發模式都是從無到有,需要大公司有雄厚資金來支持,尤其是后者,還需要比前者更多的臨床病例驗證。耗時耗人耗錢且不易出成果,一旦有了成果,那就會獨領風騷。
第三種叫快速跟蹤性新藥模式。即有人研發出了新藥,但工藝療效并不滿意,其他人沿著這個方向研發出更好的藥物。說白了就是完善藥物。上世紀90年代,治療胃病的代善衛替代泰胃美過程就堪稱典范。中國已有成功的模板,如自行合成的依替米星和硫脒頭孢這兩種抗生素就是很好的例子。國內還有一種改造藥物叫普希林,原來是藥物石衫堿甲的衍生物,現在經法國進行二期臨床試驗,用于抗早老年癡呆的治療,進展順利,療效持續時間和安全性均明顯優于國際其他同類產品。此藥很有可能成為由中國首創,并揚名世界的新藥。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技術工藝無須太大突破,成本較低。個人認為,對于中國制藥企業而言是比較適合的模式。當此類藥物越來越多的時候,中國制藥企業在規模和影響力方面都會提升一個檔次,再研發新藥就有了經驗和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