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凱 ,何 超 ,胡安龍 ,向 紅 ,黃榮茂
(1.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六盤水 553001;2.貴州大學農學院,貴陽 550025;3.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陽 550025)
刺梨(Rosa roxburghiiTratt)為薔薇科(Rosaceae)薔薇屬植物,是貴州特有的優勢資源。其果實肉脆,味酸甜,具有濃郁的特殊香味,被譽為水果中的“Vc之王”,是加工高級飲品的優質原料。研究發現,刺梨還具有防癌、抑癌、增強免疫力、抗衰老、降血脂、解鉛毒等保健作用,被譽為我國三大新興水果之一[1-3]。近年來,貴州刺梨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但病蟲害的發生危害也逐年上升。刺梨白粉病(Sphaerothecasp.)的發生較普遍,嚴重影響刺梨產量、品質,及貴州刺梨產業的健康發展。目前針對刺梨白粉病的防治研究較少,果農盲目防治,濫施農藥,影響果實品質的同時也危害了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
苯醚菌酯屬于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其高效、低毒、低殘留,具有殺菌譜廣,活性高,見效快,持效期長,耐雨水沖刷等特點。陳定花等[4]研究報道,10%苯醚菌酯懸浮劑對黃瓜白粉病、小麥白粉病等防治效果優異。本試驗研究了10%苯醚菌酯懸浮劑對刺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為刺梨白粉病的大田防控提供有效參考。
10%苯醚菌酯SC,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25%腈菌唑EC,南京博士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20%三唑酮EC,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刺梨白粉病菌(Sphaerothecasp.),盤州市刺梨基地植株上選取自然發病的白粉病菌作為供試病原菌備用[5]。
試驗地設在貴州省盤州市聚農公司刺梨種植基地,海拔1 620 m。年均氣溫16℃左右,年日照約1 571.8 h,年均降雨量1 400 mm。土壤類型為黃壤,肥力中等。刺梨品種為貴農5號,常年有白粉病發生。
1.3.1 室內試驗設計
用制備好的白粉病菌孢子懸浮液(105個/mL)分別配制質量濃度為200、100、50、25、12.5 mg/L的苯醚菌酯藥液,以無菌水配制的孢子懸浮液為空白對照處理。各取1滴分別置于雙凹載玻片上,每處理4片,重復3次。將準備好的載玻片凹面朝下,置于墊有吸水濾紙的滅菌培養皿中的三角架上,培養皿直徑120 mm,保濕培養,24 h后在顯微鏡下定時觀察白粉病菌孢子萌發情況,并記錄。孢子芽管超過孢子直徑1/2時即判為萌發孢子,并計算孢子萌發率和萌發抑制率[6-7]。
1.3.2 田間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50 mg/L、33.33 mg/L;25%腈菌唑EC 250 mg/L;20%三唑酮EC 200 mg/L;清水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試驗選取3年生果樹基地,每小區面積100 m2,小區隨機排列。2017年4月1日(田間刺梨白粉病發病初期)進行第1次施藥,7 d后再施藥1次,采用工農16型手動噴霧器對葉片正反面均勻噴藥,避免漏噴,以葉片不滴水為宜,常規田間管理。
1.3.3 藥效調查統計
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于2次噴藥后7 d、14 d分別調查各處理區白粉病發病情況。每小區選取5株果樹,調查病葉數。刺梨白粉病分級標準參照文獻[8-9]方法進行,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采收期摘取試驗區標定的刺梨樹樣品果100個/株,樣品果分別從每株樹樹冠外圍的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隨機采取,稱其重量,并估算產量。
病情分級標準:0級,整個復葉無病班;1級,有1~2片小葉發病,菌絲稀薄;2級,有3~4片小葉發病,菌絲較厚;3級,有5~6片小葉發病,菌絲濃厚;4級,有7片以上小葉發病,菌絲濃厚。
利用Excel軟件和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PSS軟件Duncan's法進行多組樣本間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1可知,各藥劑處理對刺梨白粉病菌的孢子萌發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1 10%苯醚菌酯SC對刺梨白粉病菌孢子萌發的影響
其中,10%苯醚菌酯SC對刺梨白粉病菌的孢子萌發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200 mg/L和100 mg/L處理的抑制率均為100%,25 mg/L處理的抑制率仍達到96.53%。當質量濃度為12.5~100 mg/L時,10%苯醚菌酯SC對刺梨白粉病菌的抑制率均高于同等質量濃度下的25%腈菌唑EC、20%三唑酮EC處理,表現出了優異的殺菌能力。
由表2可知: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處理對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藥后7 d、14 d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5.34%、94.25%;10%苯醚菌酯SC 50 mg/L和33.33 mg/L處理藥后7 d、14 d的防效分別為82.12%~91.08%和70.39%~75.98%。而25%腈菌唑EC 250 mg/L和20%三唑酮EC 200 mg/L處理藥后7 d、14 d的防效分別為82.68%~91.97%和81.98%~91.16%。10%苯醚菌酯SC 50 mg/L處理與25%腈菌唑EC 250 mg/L、20%三唑酮EC 200 mg/L處理的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藥后14 d,除10%苯醚菌酯SC 33.33 mg/L處理的防治效果為75.98%外,其他處理的防效均高于91%。

表2 10%苯醚菌酯SC對刺梨白粉病的田間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各藥劑處理對刺梨均具有良好的增產效果。10%苯醚菌酯SC不同質量濃度處理對刺梨的增產效果不同,其66.67 mg/L處理的增產效果最顯著,增產率達到399.78%,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極顯著;其50 mg/L處理的增產率達到了331.61%,與其他處理間存在極顯著差異。25%腈菌唑EC和20%三唑酮EC的增產率分別為277.14%和141.16%。

表3 10%苯醚菌酯SC對刺梨產量的影響
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50 mg/L和33.33 mg/L處理對刺梨白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和良好的增產作用。其中,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處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藥后14 d的防效為94.25%;與清水對照相比,刺梨產量增幅達到399.78%。25%腈菌唑EC 250 mg/L和20%三唑酮EC 200 mg/L處理對白粉病防效與10%苯醚菌酯SC 50 mg/L處理的防效相當,藥后14 d的防效為91%左右,但增產效果不及10%苯醚菌酯EC 50 mg/L處理。原因可能是藥劑施用后,植物的生理生化發生變化。調查過程中發現,20%三唑酮EC處理的刺梨生長勢較弱,葉片較小,抽枝較短,掛果較少且果實較小,這可能與三唑酮抑制植物生長有關。清水對照的刺梨產量僅為1 487 kg/hm2,而10%苯醚菌酯SC 66.67 mg/L處理的刺梨產量達7432kg/hm2,兩者產量相差5945kg/hm2,由此可見刺梨白粉病的危害性之大,以及對刺梨白粉病采取防治措施的必要性。通過比較,建議在刺梨白粉病的防治中避免使用三唑酮,優先使用10%苯醚菌酯懸浮劑。其最佳施用質量濃度為66.67 mg/L,在白粉病發病初期用藥1次,間隔7 d進行2次噴藥,發生較嚴重的可加噴1次。該措施可有效提高刺梨產量,確保果農經濟收入。
刺梨白粉病受貴州溫暖潮濕天氣的影響,傳播速度快,并且該病菌在侵染初期,很難被發現,易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期,從而降低了藥劑的防治效果。因此,果農應加強田間管理,發病區域于每年4月初開始施藥預防[10]。在未發病區域要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當鄰近區域出現發病中心時,則應對該種植區域的未發病刺梨進行大規模噴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