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長們也越來越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從2013年開始,我國的嬰幼兒服裝銷售規模迅速上漲。有關研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童裝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1500億元,童裝行業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整體服裝市場。
由于童裝行業快速發展,市場對于童模的需求急劇擴大。據一些業內人士估計,圍繞著各種兒童用品的推廣,童模經濟規模或已接近百億元。在少數童模高收入的示范效應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本著“出名要趁早”的想法,將自己的孩子早早地送到童模市場中去。
在童裝市場火爆的背后,童模們的權益保護卻成了法律的灰色地帶。由于兒童缺乏自我判斷能力,在“要不要成為童模”問題上基本上由家長說了算,完全沒有自我選擇的余地。而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童模工作時間過長,工作強度過大問題突出,特別是少數商家要求童模濃妝艷抹,模仿成人擺出各種姿勢以吸引眼球。事實上,一些童模已經成為家長和商家手中的棋子,是整個童裝產業鏈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環節。
雖然童模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童工”,但其通過代理人(通常是家長)參加經濟活動的形式卻帶有不少“童工”的性質。按照《勞動法》的相關界定,童工是指未滿16周歲,與單位或者個人發生勞動關系從事有經濟收入的勞動或者從事個體勞動的少年、兒童。雖然童模本身并未與企業或經紀公司簽訂勞務合同,大多數也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表演,但其實有不少企業刻意打法律的“擦邊球”。
從國際范圍來看,禁止兒童拍攝廣告或參加商業活動,是各國司法中的一項慣例。比如,加拿大頒布的《廣告標準準則》就明確規定,不得將兒童作為廣告對象;瑞典更是立法全面禁止12歲以下兒童的電視廣告。中國雖也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如2015年頒行的新《廣告法》中,禁止10歲以下兒童進行廣告代言。但對兒童參與廣告拍攝和商業活動,現行法律法規中卻并無制約和規范。很顯然,這是兒童權益保護一個亟待堵上的法律“缺口”。
除了法律方面需要堵漏洞外,家長們要從孩子的長遠成長出發,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拔苗助長,違背兒童自身的興趣愛好,一味地逼迫孩子參加非正常的選秀、表演等活動,從而犧牲孩子的未來發展。商家也不能為了利益而過度消費孩子,更不能把兒童當作賺錢的工具。總之,只有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和共識,童模經濟才能在正常的軌道上得到健康的發展。▲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