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慧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農村能源工作站,寧夏 西吉 756299)
干旱地區西吉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大縣,平均氣溫5.3℃,年平均降水量350~42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無霜期僅有120~150天,干旱、土壤貧瘠是影響全縣農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盛產馬鈴薯、小麥、豌豆、胡麻、莜麥、蕎麥、糜子、谷子等20多種農作物。近年來,本人作為一名農業技術人員,總結出一套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并進行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
玉米種植在土地選擇上,前茬以小麥、豌豆、馬鈴薯等為佳。選擇機修農田、土層深厚、肥力較高的地塊。
整地分2次,在前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通過陽光照射,下雨后平整。二是覆膜淺耕施足底肥,以農家肥為主,合理配施化肥。每畝施農家肥3000~4500公斤,尿素25~30公斤,普通過磷酸鈣50公斤,配施2公斤硫酸鋅,如有地下害蟲,可用辛硫磷等農藥進行土壤處理,底肥施后,用旋耕機耕地,并進行平整。
覆膜時間選擇在秋季和早春,也可根據土壤墑情在播種期覆膜。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采用全地面覆蓋。地膜選擇幅寬120厘米,厚0.012毫米無色聚乙烯薄膜。
覆膜現在采用機械覆膜,起壟要求大壟寬70厘米、高10~15毫米,大壟寬40厘米、高15~20毫米,壟與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壟面平整,覆膜后2~3米壓土腰帶。
種子選擇,選擇耐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強、產量高的先玉335、富農821、先正達408、屯玉168(青貯玉米)等優良玉米新品種。西吉縣在按照海拔選擇早熟品種和中晚熟品種,以海拔1700米為界。種前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用辛硫磷等農藥拌種。
西吉縣屬干旱地區,氣候特點早春寒,在4月15~25日適宜播種,要避免晚霜凍。用機械點種機種植,每穴下籽2粒,播深3~5厘米,葫蘆河川道區株距38~42厘米,畝保苗3700~4200株;黃土丘陵區和土石山區株距38~42厘米,畝保苗2900~3200株。也可采用甘肅省定西市生產的玉米覆膜穴播一體機,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覆膜后,要打滲水孔,并防止大風揭膜,牲畜踐踏損害覆膜。
苗期管理主要是保全苗,促壯苗。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種覆土后遇雨宜形成板結的頂帽,在破土而出之前,壓碎板結,引出玉米幼苗。出苗期要隨時到田間查看,發現缺苗的要及時移栽。間苗、定苗。玉米堅持“3葉間、5葉定”的原則,出苗后2~3個葉片展開時,開始間苗,除去病弱、小苗和雜草;幼苗達到4~5片展開葉時,每穴留苗1株生長健壯、整齊的苗進行定苗。
中期玉米管理以除草追肥為主。清除田間雜草,當進入大喇叭口期,玉米葉達到10~12片時,用尿素4.5公斤進行追肥,用追肥槍在兩株距間打孔。在拔節至抽穗期每畝用0.05%~0.10%的硫酸鋅5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共噴施2次。在生長過程中,玉米分蘗要及時扳除,將無效分蘗摘除2~3次。
后期玉米重點是防早衰、增粒重、病蟲害防治等,若發現植株發黃、葉片變淡等缺肥癥狀,應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主要蟲害是粘蟲和玉米螟,粘蟲用菊酯類農藥滅蟲,每畝20~30毫升,兌水30公斤,噴霧防治。玉米螟每畝用BT乳劑0.15~0.20公斤,噴霧防治。
當玉米進入蠟熟期,苞葉開始干枯時及時收獲,可利用秸稈覆蓋保護地膜,以便下一年實行“一膜兩用”免耕模式。如果要深耕整地,要清除覆膜,進行施肥深翻。

作為一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針對當地干旱這一農業生產的“瓶頸”,利用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的實施,圍繞旱作農業生產的特點,結合節水技術、農藝技術,總結出一套旱作農業發展新經驗,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旱作農業集雨節水種植新技術,使有限的雨水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傳統抗旱向科技抗旱轉變,使旱作農業生產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是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調整種植業結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按照縣委、政府“4156”戰略部署,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農牧業“3456”發展思路,深入村、組農戶,對種植農戶,特別是精準貧困戶,開展玉米新品種引進、全膜雙壟集雨溝播地膜覆蓋技術種植技術知識培訓及指導,引導精準貧困戶通過種植玉米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