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院(525000)馮秋月
子宮肌瘤多見于30~50歲中高齡女性人群,發病率高達30%,傳統婦科臨床常采用開腹全子宮切除術(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TAH)進行治療,患者的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為緩慢[1]。隨著微創的外科理念逐漸普及,腹腔鏡技術的進展非常迅速,也為巨大子宮肌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不同選擇[2]。為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5月1日~2017年5月31日收治的8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laparoscopy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基礎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我院2014年5月1日~2017年5月31日收治的8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經婦科檢查、B超、宮頸HPV及宮頸TCT等確診,皆無再生育需求,年齡≥20歲,子宮肌瘤導致的子宮體積≥孕12周水平且≤孕20周水平,排除盆腔急性病變、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其他手術禁忌證者,取得患者與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灶類型、肌瘤位置等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LAVH)進行治療,患者取截石膀胱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據子宮肌瘤的大小,選擇穿刺臍孔上緣的2~4cm相應位置,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為12~14mmHg,經10mm T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詳情后,在下腹兩次合適位置置入第2和第3個Trocar及操作器械,處理合并病灶;鉗夾、提拉左側圓韌帶,在充分伸展并暴露左側圓韌帶的基礎上在距子宮端2cm處以超聲刀凝固后切斷左側圓韌帶,打開子宮膀胱返折腹膜,處理左側輸卵管及卵巢,打開左側闊韌帶后葉,處理右側圓韌帶、固有韌帶、輸卵管、闊韌帶,分離宮頸及膀胱間隙,下推膀胱;實施陰道手術,消毒外陰,用絲線將雙側小陰唇分別縫合固定于兩側大腿內側溝,并將會陰皮膚與無菌巾縫合遮蓋肛門,放置陰道拉鉤充分暴露術野,以鼠齒鉗鉗夾宮頸前后緣,下拉宮頸充分暴露宮頸切緣,在陰道、宮頸交界處注入1∶20萬濃度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環形切開宮頸部陰道黏膜,鈍性分離宮頸前間隙與膀胱后間隙,向一側牽拉宮頸,充分伸展暴露主骶韌帶,靠近宮頸鉗夾主骶韌帶,切斷后雙重縫扎;用食指伸入盆腔,緊貼宮頸鉗夾子宮血管,如有可能,應同時包括前后腹膜,切斷后雙重結扎,該操作可避免過多出血,貼近宮頸,也避免輸尿管損傷;手指伸入盆腔,緊貼子宮環繞一圈,確認子宮完全游離,用巾鉗向下拉出子宮,子宮過大取出困難時,可將子宮切塊取出;縫合盆腔腹膜及陰道殘端,采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將腹膜縫合,關腹。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全子宮切除術(TAH)進行治療,患者取平臥位,行要做椎管內麻醉,在恥骨聯合上方行橫切口,進入腹腔內,探查子宮和相關附件后,提拉子宮將附件與膀胱腹膜折返處理,分離出膀胱,將相關動脈、靜脈與韌帶處理,切除子宮,將腹膜縫合,關腹。

附表1 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比較
附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附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90.5±18.6 78.7±9.4 0.9±0.2 1.2±0.4 4.5±1.1對照組 40 88.4±17.3 96.8±11.2 1.6±0.5 2.1±0.6 7.6±1.4 t - 0.694 5.814 8.221 7.894 11.012 P - 0.489>0.05 0.000<0.05 0.000<0.05 0.000<0.05 0.000<0.05

附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情況及術后并發癥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方法 采用數據錄入軟件Epidata3.0與統計分析軟件SPSS19.0進行研究數據的處理,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s),進行t檢驗,率的資料表示為百分比(%),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78.7±9.4)mL、肛門排氣時間(0.9±0.2)d、下床活動時間(1.2±0.4)d、住院時間(4.5±1.1)d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96.8±11.2)mL、(1.6±0.5)d、(2.1±0.6)d、(7.6±1.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2。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熱、感染、輸尿管損傷、膀胱損傷、皮下氣腫、脂肪液化等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3。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開腹全子宮切除術(TAH)作為傳統術式,在巨大子宮肌瘤的治療上已有著廣泛的應用,手術視野開闊,操作簡單易行,但術后的創傷及臟器干擾較大,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探討更佳的臨床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意義[3][4]。本研究中,我們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LAVH)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充分地說明采用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LAVH)治療巨大子宮肌瘤患者,可以顯著地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在降低手術創傷的同時,有利于保持腹壁結構的完整性,避免臟器過大面積、過長時間的暴露,從而有效的縮短術后功能的恢復時間。同時,觀察組患者發熱、感染、輸尿管損傷、膀胱損傷、皮下氣腫、脂肪液化等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LAVH)可以明顯的降低巨大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