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467000)孟賽克 賈水淼 王林飛
退行性單節段腰椎管狹窄癥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是由于黃韌帶肥厚、椎間盤退變突出以及椎體后緣增生等因素所致,其臨床主要表現為下肢麻木、行走困難以及腿部疼痛等癥狀[1]。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傳統手術主要為后路開放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但該手術方法的創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而采取微創椎間孔鏡技術能有效保留患者脊柱的穩定性[2]。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微創椎間孔鏡治療老年退行性單節段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早期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在2013年9月~2017年9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62例老年退行性單節段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7∶14,年齡范圍在52~87歲之間,平均為(67.68±2.17)歲,病程范圍6~82個月,平均為(38.64±6.31)月;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8∶13,年齡范圍53~86歲,平均為(66.74±6.87)歲,病程范圍在7~81個月之間,平均為(39.67±2.45)月。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后路開放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采取氣管插管麻醉,麻醉誘導30分鐘前靜滴抗菌素,為患者取俯臥姿勢。采用電透責任節段體表投影確定切口的長度,在后正中部分將皮膚切開。先剝離兩側豎脊肌后,采取自動拉鉤向兩側張開,并植入椎弓根螺釘時切除雙側神經根管通道降壓與責任節段椎板,切除椎間盤組織后對軟骨中面板進行處理,置入椎間融合器與骨粒,置入后對其擰入頂絲,采取電透證實后對切口進行沖洗,對其放置少量的明膠海綿與負壓引流,之后逐層將筋膜和肌肉縫合[3]。
實驗組采取微創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椎管擴大成形術以及神經根松懈的手術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方法:為患者取側臥位的姿勢,使患肢向上抬起,C壁機定位患者的病變節段,根據患者體型選取適當的責任椎間盤水平線上脊柱后正中部位一側開距離。一般L5~S1開12~13cm,L4~5開10至11cm,L3~4開8~9cm,注意避開髂嵴部位。將穿刺針經過患側向椎間孔部位穿刺,直至穿刺到關節突出部,正面透視于棘突位連線,側面透視于椎體與椎間盤層面連線。退出穿刺針芯后,在針內插入導絲,把穿刺點皮膚切開1cm的切口,沿著導絲從細到粗擴大軟組織的通道,再次插入導絲后,將4~9號的磨鉆磨除上關節達到預定位置,建立工作的通道。退出穿刺針后,需要確保椎間孔鏡保持良好的光源后并植入工作套筒中,使用3000ml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液,調節適合的水流量,確保得到良好的攝像效果。先取出磨碎的骨頭碎屑,將黃韌帶暴露與工作套管旋轉,確保硬膜囊與神經根能得到良好的保護,移動套管后能清晰觀看椎間盤的纖維環,清理松弛的纖維環與黃韌帶后能看到硬膜囊與神經根,放置動力刨削工作套管,打磨增生的骨贅與神經根。對神經根腹側與背側進行有效的減壓松懈,特別需要注意對神經根下方的微小硬化結構進行減壓松懈[4]。探查和硬膜囊伴行的出口與行走神經根,兩者進行神經根外模血管的充盈后,實施直抬腿抬高的測試,可發現神經根滑動,患者增加腹壓咳嗽時椎間盤無松軟髓核的組織溢出,則表明患者的麻木感與疼痛感消失,患者的母趾肌力恢復正常狀態。
附表1 兩組患者的VAS、Lehmann腰椎功能評分以及ODl比較(±s)

附表1 兩組患者的VAS、Lehmann腰椎功能評分以及ODl比較(±s)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Lehmann腰椎功能評分 ODI指數對照組 31 4.87±2.17 71.64±3.42 29.76±2.13實驗組 31 1.94±0.86 86.13±6.77 19.87±1.39 t 2.29 6.44 7.82 P<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附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1 221.36±52.37 2.11±0.61 11.47±3.16實驗組 31 41.59±12.46 1.03±0.27 4.97±1.84 t 5.85 3.00 3.47 P<0.05 <0.05 <0.05
1.3 觀察指標 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取Lehmann腰椎功能評估功能的改善狀況,分數越高,則說明改善情況越佳;采取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對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評估,分數越高,則說明功能性障礙越嚴重。此外,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分析處理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使用x2檢驗計數資料,若P<0.05則可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VAS、Lehmann腰椎功能評分以及ODI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的VAS評分、Lehmann腰椎功能評分以及ODI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見附表2。
微創椎間孔鏡技術能有效維持患者腰椎的穩定性,在減壓的基礎上保留患者脊柱的穩定性,有效減少組織的損傷,以最小的切口接近病灶部位將突出的壓迫神經根管物質去除,采取多功能動力刨削系統,能將椎管神經周圍的骨性結構與軟組織進行有效的打磨與切割,與傳統的手術切口相比,該技術能很好地保留脊柱后方韌帶的完整性,顯著地降低老年患者手術后腰椎不穩定性的現象發生。一般老年退行性單節段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會伴隨著神經根管狹窄的現象,微創椎間孔鏡技術對該現象擴大處理,能有效減少神經根管對于神經的壓迫,同時聯合使用射頻手術能很好的避免神經組織發生粘連的現象。微創椎間孔鏡技術在老年退行性單節段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過程中,需要重點對神經根管的擴大成形術進行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通過切除上關節突,利用多功能動力刨削系統對神經周圍的軟組織與骨性結構,以及骨贅與黃韌帶進行打磨與切除,并通過骨鉆切除椎體后緣鈣化的患側,鑿除部分椎體后壁,從而有效達到對神經根管的減壓目的[5]。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VAS、Lehmann腰椎功能評分以及ODI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對老年退行性單節段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取微創椎間孔鏡進行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