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450000)趙華 白丹 余麗婭
慢性心功能不全會嚴重影響病患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1]。本文就104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展開深入分析,下文將進行詳述。
1.1 臨床資料 對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04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觀察,干預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1~82歲。常規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43~80歲。本次研究中病患均對研究目的以及意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病患意識清晰,交流無障礙,在了解本次研究的相關內容之后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次已將精神障礙病患、語音交流障礙病患、資料不全病患、肝臟功能障礙病患、非自愿參與病患排除在外。在研究結果上,可進行有效的對比和分析,(P>0.05)。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包含飲食干預、病情觀察、生活護理、問題咨詢、并發癥護理。干預組則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入院護理。醫護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家屬展開有效的交流,給予安慰,并詳細解答每個病患的疑問,讓病患建立起治療信心。②病情觀察。持續監測慢性心功能不全病患心率情況。對病患的面色、體溫、呼吸以及精神狀態進行觀察,如病患出現了不良反應,則需要及時告知患者的臨床主治醫師,并配合醫師進行相應的護理。③健康宣講。護理人員需要進行營養支持的宣講,每天需要了解病患的飲食狀況和體重,如果病患進食較少,則需要遵醫囑給予靜脈進行營養支持。以增強病患營養,提升抵抗力。④心理干預。醫護人員平時主動與病患進行溝通,選用合理語言及方式告知病患治療時間、藥物服用劑量和時間等,護理人員保持良好服務態度,為患者答疑解惑。如患者對檢查設備、疾病產生恐懼,護理人員須及時給予專業護理措施,保證其能夠順利完成檢查。當檢查完成之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病患何時、何地領取檢查結果,加強對其進行心理安慰與鼓勵。
1.3 統計學研究 對該次檢測相關實驗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整理好相關實驗數據后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率(n%)表示,計量資料則通過(±s)表示,如果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后,P<0.05則可證實統計學意義成立;若P≥0.05,則可證實數據不具有可比性與統計學意義。
干預之后,干預組4例病患飲酒吸煙,占8.0%;作息不規律共2例病患,占4.0%;暴飲暴食共5例,占10.00%;缺乏鍛煉共7例,占15.00%。常規組10例病患飲酒吸煙,占18.51%;作息不規律共7例病患,占12.96%;暴飲暴食共11例,占20.37%;缺乏鍛煉共12例,占22.22%。干預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多于常規組,常規組飲酒吸煙、作息不規律、缺乏鍛煉以及暴飲暴食患者多于干預組(P<0.05)。干預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SDS評分和S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詳見附表。

附表 兩組病患SAS評分、SD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臨床治療選擇以藥物為主,但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要加強臨床護理干預[2]。不過此次研究主要分析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理護理情況,從入院護理、環境護理以及生活指導等方面展開論述,希望以此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優化護理效果。數據顯示,干預之后,干預組飲酒吸煙占8.0%;作息不規律占4.0%;暴飲暴食占10.00%;缺乏鍛煉占15.00%。常規組飲酒吸煙占18.51%;作息不規律占12.96%;暴飲暴食占20.37%;缺乏鍛煉占22.22%。干預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多于常規組,常規組飲酒吸煙、作息不規律、缺乏鍛煉以及暴飲暴食患者多于干預組(P<0.05)。干預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SDS評分和S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證實,心理護理有效地保障了患者治療有效性,改善病患生活健康。
總之,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病患進行心理護理,可有效提升護理滿意率,能夠有效改善病患生活,減輕病患的抑郁和焦慮,值得推廣。